社会其它相关论文-谈20世纪80年代后兴趣研究述评论文关键词:兴趣个人兴趣情景兴趣论文摘要:兴趣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前兴趣研究很少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80年代以后,研究者才开始对兴趣进行深入的研究,区分出了个人兴趣和情景兴趣,特别是对情景兴趣在文本阅读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指出了基于文本的、基于任务的、基于知识的兴趣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兴趣研究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将成为今后兴趣研究的新课题。一、20世纪80年代后有关兴趣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兴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区分出了个人兴趣(personalinterest)和情景兴趣(situationalinterest),如下图所示:(一)个人兴趣个人兴趣被看作是一种持久的、理解某一特定主题的内部需要它是使个体的这种需要得以保持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品质。个人兴趣主要是指那些与个人价值一致的文本所引起的兴趣,是内在的、积极的,并且与特定的主题联系在一起的兴趣形式。[1]它也被称之为个人或主题兴趣。它主要是以个体已经存在的知识、个体的经验以及情感为基础的。同时,研究者进一步将个人兴趣细分为潜在的(latent)与现实(actualized)的个人情趣,[2]而潜在的兴趣又被细分为与情感(feelingrelated)和价值(valuerelated)相联系的兴趣。[3]1·潜在的兴趣潜在的兴趣是指个体长时间地指向某一特定主题的兴趣。它是指引个体进行认知活动的内在倾向(特质)。Schiefele又把它细分为与感觉和价值相关的兴趣。[4]与感觉相关的兴趣往往是在个体从事某一特定的主题活动时,体验到了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时产生的。可以推断,这些积极的情感对个体所从事的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它与Kintsch提到的情感兴趣是相类似的。相反地,与价值相关的兴趣是指那些个体认为对他本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或活动,它与Kintsch谈到的认知兴趣是很相似的。研究者们认为,与价值相关的兴趣可以延长个体活动的时间,这是因为任务或知识本身会是个体树立长期目标的关键。Sansone、Weir、Harpster和Morgan所做的一项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5]他们的实验表明,大学生在从事乏味的任务时,如果学生的情感兴趣较低,而任务本身具有较高的价值时,学生会运用更多的自我调控来提高自己的兴趣。2·现实的兴趣如果把潜在的兴趣看作是指引个体从事认知活动的一种倾向状态的话,那么现实的兴趣是一种与特定的主题相关的动机状态,它决定了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参与程度。Schiefele假定,当个体具有较高的现实兴趣,即使失败了,他也不会因此而退缩,而是不断克服困难,直到完成这项任务为止;而那些现实兴趣较低的学生则会选择逃避困难,并表现出一种因任务引起的焦虑。[6]对于学习来说,潜在的与现实的兴趣都是重要的,因为它们把即将要学的知识和参与认知活动的变量(如深加工)结合起来了。Schiefele提出了一个有关个人兴趣的模型,他的模型更加详尽地论述了这种关系。他的模型应用于阅读的过程如下:(1)个体要学习新文本;(2)潜在与现实兴趣的激发程度决定了个体运用与文本及情感相关的加工策略的程度;(3)这种加工方法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构建文本宏观结构的精确程度。Schiefele曾以报告性文本为阅读材料,以成人为实验对象,研究个人兴趣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在阅读前就具有较高兴趣的被测试对象,比起那些兴趣较低的被测试对象,对文本观点的回忆会更好,而且能够构想出更为精细的情景模型(例如对文本中提到的人、背景以及事件的心理表征的回忆);相比较而言,兴趣较低的读者在回忆文本细节或表层内容方面就比兴趣较高的读者要好。这一实验结果表明,主题兴趣影响策略的运用,读者对文本进行深度加工的同时,却减少了对文本的表层加工;此外,即使排除知识经验的作用,兴趣也会影响学习者对文本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二)情景兴趣情景兴趣是一种短暂的、由环境引发的、并与特定的上下文密切相关的认知状态,它可能会很突然地产生,也可能会很迅速地消失,是一种很随意的兴趣。情景兴趣主要是那些与短暂的价值、情景的活动以及特定的背景联系在一起的文本。那些不寻常的或在特定背景下的文本都属于这一范畴。研究者指出,情景兴趣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