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冠脉再狭窄的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影响糖尿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冠脉内再狭窄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造影结果,分析冠脉内再狭窄的预测因素。结果19例患者(25.3%)出现冠脉内再狭窄,56例患者(74.7%)未出现冠脉内再狭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可以预测糖尿病患者冠脉内再狭窄的因素有:当前吸烟(OR1.931,95%CI1.01~4.85,P0.031),C反应蛋白浓度(OR1.05,95%CI1.02~1.08,P0.041),支架长度(OR1.07,95%CI1.03~1.21,P0.040),术前参考血管直径(OR0.55,95%CI0.13~0.95,P0.041),术后最小管腔直径(OR0.445,95%CI0.059~0.81,P0.037)。结论较小基础管腔直径、术后较小管腔直径、较长支架长度、当前吸烟及高C反应蛋白浓度是糖尿病患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再狭窄的重要预测因素。关键词:糖尿病;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预测因素:R743.1R289.5文献标识码:B:1672-1349(2011)07-0778-02由于常合并弥漫、多支、慢性血管闭塞等复杂冠脉病变以及左心室功能损害等不利因素,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的结果均较非糖尿病患者差[1]。糖尿病患者经皮球囊成形术(PTCA)后血管再狭窄率可高达70%[2],置入普通冠脉支架(BMS)后再狭窄率也接近40%[3]。随机及注册研究中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后的结果令人鼓舞[4,5],与裸金属支架相比,DES可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支架再狭窄发生率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比例,但仍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本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再狭窄的临床与造影结果分析,进一步确定糖尿病患者植入DES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行PCI治疗并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75例糖尿病患者。1.2入选标准入院时空腹血糖>7.0mmol/L或正在服用降糖药并植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1.3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曾有冠脉介入治疗或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慢性闭塞病变、抗血小板或抗凝禁忌证等患者。1.4研究方法搜集患者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以及支架植入术、6个月随访造影病变资料。根据是否存在冠脉内再狭窄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2结果2.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患者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BMI)无统计学意义。而再狭窄组患者高血压(71.9%vs51.7%)、目前吸烟(45.5%vs28.1%)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再狭窄组患者2支病变数高于无再狭窄组(25.3%vs6.7%),无再狭窄组患者冠脉造影参考血管直径显著大于狭窄组患者(3.11mm±0.49mmvs2.79mm±0.39mm,P<0.05),再狭窄组患者平均病变长度也显著高于无再狭窄组患者(23.0mm±7.9mmvs19.8mm±5.9mm,P<0.05)。支架植入术后参考血管直径和最小管腔直径在无狭窄组也明显高于再狭窄组,分别为(3.17mm±0.55mmvs2.85mm±0.51mm,P<0.05)和(2.95mm±0.41mmvs2.61mm±0.30mm,P<0.05)。2.2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两组患者死亡和心肌梗死无统计学意义。再狭窄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52.6%vs7.1%)、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发生率(26.3%vs1.8%,P<0.05)显著高于无再狭窄组。2.3多因素回归分析可以预测冠脉内再狭窄的因素有目前吸烟(OR1.931,95%CI1.01~4.85,P0.031),C反应蛋白(CRP)浓度(OR1.05,95%CI1.02~1.08,P0.041),支架长度(OR1.07,95%CI1.03~1.21,P0.040),术前参考血管直径(OR0.55,95%CI0.13~0.95,P0.041),术后最小管腔直径(OR0.445,95%CI0.059~0.81,P0.037)。3讨论即使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糖尿病仍然是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重要预测因素,尤其在血管直径较小、支架长度较长、吸烟和CRP浓度较高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0.9%,在无糖尿病患者为14.6%[4]。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形成包括三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过程,即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