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瓷冠桥美学修复的临床成功率全瓷冠桥美学修复的临床成功率全瓷冠/桥修复体是一种新型的牙体和牙列缺损修复治疗手段,相对丁目前广泛运用的传统的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修复体,由于没有金属基底,在口腔唾液或酸碱环境下不会析出金属离子致牙龈染色、局部组织过敏或全身系统性毒害,也不会对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产生影响。并且,全瓷修复体的透光性极佳,光学呈色效果接近天然牙,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全瓷冠/桥有一定的脆性,咀嚼力作用下有发生崩裂的危险,使得其预期使用寿命成为患者和医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报道的检索和综述,以期对全瓷修复体临床不同使用年限的生存情况有一初步的了解并为临床提供参考。1检索对象全瓷冠/桥修复体依其加工工艺不同可分为粉浆涂塑瓷、铸造陶瓷、可切削陶瓷、玻璃渗透陶瓷等,按材料成分可分为硅酸盐类陶瓷、玻璃渗透氧化铝陶瓷、氧化错陶瓷等,按修复体结构可分为透光性极佳的铸造陶瓷(如IPSEmpressII)和高强度复合陶瓷基底加饰瓷的玻璃渗透氧化铝陶瓷(如In-CeramAlumina)或氧化钳陶瓷(如CerconZr02)等。本文通过对美国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并辅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等途径收集国内外1991年1月〜2009年12月公开发表的全瓷/冠桥临床应用随访调查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对全瓷/冠桥的评佔标准大多是参照美国公共健康标准体系(U・S.PublicHealthServicecriteria,USPHScriteria)[1]和美国加利弗尼亚牙科协会(CalifornianDentalAssociation,CDA)标准[2]。将这些文献进行筛选和归类整理,按铸瓷、氧化铝陶瓷和氧化箔陶瓷三类全瓷修复体的临床不同使用年限的成功率进行总结和分析。2铸瓷修复体就目前而言,铸瓷因强度较低,多用于做冠和贴面,较少做固定桥修复。早期的铸瓷材料(如Dicor)强度低,铸瓷冠2〜7年的成功率在77%〜86%,临床修复体碎裂发生率高(见表1),目前已退出市场。随着技术的发展,铸瓷的强度得到很大提高,其典型代表如IPSEmpressII,抗挠曲强度可达160~180MPa>三点弯曲强度450MPa左右。临床上对IPSEmpressII铸瓷冠的临床成功率跟踪报道1〜11年不等(见表2),总体上看其成功率绝大多数在91.7%以上,但有报道后牙铸瓷冠的成功率仅为70%〜84%[17,22]o由表2可以看出,冠碎裂是IPSEmpressII铸瓷冠临床失败的最常见原因、占失败原因的74.0%;其他失败原因还有牙髓炎或根尖周炎10.6%、冠脱落&7%、基牙牙折6.7%等。上述结果提示,临床上应注意调合并嘱患者避免咬过硬食物以减小修复体受力,基牙预备时要开辟足够间隙以保证冠的厚度和强度;同时,恰当的适应证选择、正确的基牙预备、合理的冠边缘设计、严格的粘结操作等对铸瓷冠临床成功率至关重要;对于后牙及夜磨牙和咬合紧的患者则应从严掌握、慎重选择。另外,IPSEmpressII全瓷桥的临床成功率较低,2~5年的成功率仅50%〜70%(见表3),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支架折断,因此建议一般尽量不用铸瓷做桥、特别是后牙桥,若要选择IPSEmpressII全瓷桥修复时应严格把握适应证。3玻璃渗透氧化铝陶瓷修复体氧化铝陶瓷(如In-CeramAlumina)是最早用于单冠和前牙三单位桥的全瓷系统,由高强度的全瓷基底核与表面饰瓷组成,其玻璃渗透氧化铝复合陶瓷基底强度很高,挠曲强度比IPSEmpressII等铸瓷系统高2〜4倍、达到320-600MPa,但透光率小,需要进一步饰瓷。临床上对In-CeramAlumina瓷冠的临床成功率跟踪报道1~6年不等(见表4),其3~6年的成功率均大于91.2%,而且前、后牙的成功率无显著差别,说明氧化铝瓷冠的强度要大于铸瓷冠,可用于后牙冠制作。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冠碎裂或饰瓷崩瓷也是In-CeramAlumina瓷冠临床失败的最常见原因,统计后其占失败原因的65.8%,其次为舗坏,占13.2%,此外还有美学、牙髓牙周问题、磨耗和脱落等。文献中分析引起冠碎裂的可能原因有基牙预备不良[30,37]、患者有夜磨牙症等[33,37]。由于In-CeramAlumina陶瓷强度较IPS-EmpressII铸瓷冠明显提高,因此不仅可以用于前、后牙单冠的修复,还可用于牙列缺损的固定桥修复。临床上对In-CeramAlumina全瓷桥的临床成功率跟踪报道1〜5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