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检测β-珠蛋白基因突变的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建立及应用周代锋【摘要】:本研究旨在建立快速检测中国人群中6种最常见的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的荧光定量PCR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的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首先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的基础上,应用SYBRgreenI荧光染料建立了针对中国人中6种最常见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即CD41-42(-CTTT)缺失突变、TATA盒nt-28(A→G)突变、IVSII654(C→T)突变、CD71-72(+A)移码突变、CD17(A→T)无义突变和CD26(G→A)突变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上述6种最常见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的阳性样本DNA,其基因分型结果与DNA测序结果完全相符,基因分型结果的特异性和准确率为100%。应用上述建立的6种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的荧光定量PCR,成功地对20个β-地贫家系共68例研究对象进行了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在66例β-地贫患者和携带者中,共有64例检测出了包含在上述6种β-珠蛋白基因突变范围内的突变,检出率达97%,共检出13种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其中CD41-42/N25例,占37.88%,CD41-42突变纯合子8例,占12.12%,nt-28/N和IVSII654/N各7例,各占10.61%,CD41-42/IVSII654双重杂合子5例,占7.58%,CD41-42/nt-28双重杂合子3例,占4.55%,CD71-72/N和CD41-42/CD71-72双重杂合子各2例,各占3.03%,CD17/N、CD26/N、CD41-42/CD17双重杂合子、nt-28/IVSII654双重杂合子和CD71-72/CD26双重杂合子各1例,各占1.52%,未知突变2例,占3.03%。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针对中国人中6种最常见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高、成本低、快速简便的特点,适合于对大规模人群进行β-地贫基因突变的筛查,将为高效、快速、准确地开展β-地贫的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搞好β-地贫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个技术平台。应用上述建立的6种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的荧光定量PCR分析了1872例海南汉族人和2248例海南黎族人中6种最常见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汉、黎族人群均是β-地贫的高发群体。在海南汉族人中β-地贫的携带率为2.08%,等位基因频率为0.0104,基因突变类型以CD41-42(-CTTT)缺失突变最多见,其次是TATA盒nt-28(A→G)突变、IVSII654(C→T)突变和CD71-72(+A)移码突变,突变类型较复杂、异质性较高;而在海南黎族人中β-地贫的携带率为8.10%,等位基因频率为0.0405,基因突变类型比较单一,几乎全是CD41-42(-CTTT)缺失突变,未发现其它5种β-地贫突变类型。以上研究结果初步提供了海南汉、黎族人β-地贫基因突变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分布特点,为在海南省汉、黎族人群中开展地贫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为研究我国群体遗传学、人类学、民族源流和变迁提供了分子遗传学依据。【关键词】:β-珠蛋白基因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荧光定量PCR基因分析海南省【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R450【DOI】:CNKI:CDMD:2.2007.146806【目录】:摘要3-5Abstract5-91前言9-241.1β-地中海贫血的研究进展9-191.1.1血红蛋白基因(Hbgene)9-101.1.2β-地中海贫血的形成及其分子基础10-121.1.3β-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12-151.1.4β-地中海贫血基因频率及分布15-161.1.5β-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16-191.2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研究进展19-231.2.1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191.2.2实时荧光定量PCR的荧光化学19-211.2.3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特点211.2.4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定量方法21-221.2.5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22-231.3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3-241.4技术路线242.材料与方法24-372.1材料24-262.1.1主要实验仪器24-252.1.2主要实验试剂252.1.3研究对象25-262.2实验分析方法26-372.2.1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262.2.2基因组DNA提取262.2.3建立检测中国人群中6种最常见β-地贫基因突变类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26-362.2.4分析海南汉、黎族人群中6种最常见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突变类型、携带率和分布特点362.2.5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海南省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