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的历史演变:从“壁垒严森”到“行思无界”摘要以“红线公园”概念的出现为导引,分析了墙的可存在性;从围墙最基本的功能出发,论述了墙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原因。关键词墙;红线公园;空间AbstractTakingtheconceptof“redlinepark”asguidance,theexistencepossibilityofthewallwasanalyzed.Fromthebasicfunctionofenclosingwall,theroleofthewallanditsreasonsforexistenceweretalked.Keywordswallredlinepark;pubicspace1过去的墙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墙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出现了墙壁、院墙、城墙,甚至万里长城,在中国园林雏形的帝王苑囿、民间园圃里,一圈圈代表墙垣或藩篱的象形,足见“园墙”早已有之[1-2]。在古代典籍中,墙有墉、垣、壁等多种称谓,《释名》曰:“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垣,援也,人所依阻以为援卫也;墉,容也,所以蔽隐形容也”。墙最初的形成原因与防有关,除了防寒风与风沙所形成的宅墙,还要防外来民族的入侵,于是产生了具有防御和隔绝内外功能的高墙,万里长城就是例证。自唐宋时期,“壶中天地”基本空间原则的确立使得园林围墙成为必然,而明清园林“芥子纳须弥”的阶段,使得墙在园林中的地位达到极点。明朝著名造园家计成编著的《园冶》中有这样的记述:“凡园之围墙,多于版筑,或于石砌,或编篱棘”;“如内花端、水次、夹径、环山之垣,或宜石宜砖,宜漏宜磨,各有所制,从雅尊时,令人欣赏,园林之佳境也。历来围墙,凭匠作雕镂花鸟仙兽,以为巧制,不第林园之不佳,而宅堂前何可也”。墙所蕴含的是“内向”民族文化,具有自谦、退让、含蓄、包容等内涵,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中国在建筑布局方面也体现着这种思想,四合院就是经典的内向性空间,至今仍在应用这种内敛式组合方式。2现在的墙古代封闭式的家庭生活习惯了“墙”的围合,由“墙”的围合所带来的封闭、防御防守的心理至今还存在,高墙大院的存在满足了人们归属感的心理需求,“单位”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名词,在很大程度上描述了现代居住的空间界线,更使人们产生归属感[3-4]。以高档商用公寓开发建设为例,隐形的墙划分了“等级”,用公寓的贵贱来衡量人的素质高低意识,将人划分为不同群体。2008年3月12日俄罗斯《独立报》刊登了贝格尔一篇题为《中国:没有围墙》的文章,记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相关的文章让人们觉得只有推倒围墙才能求得发展,因此,破墙透绿的做法出现了。透绿本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现在所呈现的墙是一样的不锈钢护栏,一样的铁艺栅栏。德国著名园艺学家玛丽安娜·鲍榭蒂女士曾经在她的著作《中国园林》中说过:“中国大部分的新园林越新颖、越别致,我就越能在其中找到欧洲园林的丝丝痕迹”。这句话指出了我们在学习西方造园时,已经开始慢慢的丢掉自己特色的东西。围墙在不断的拆除,在抹杀了墙的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失去了应有的风格,丢掉了历史内涵[5-6]。我们没必要去遏制围墙、拆除围墙,反而应该把它适时适度、因地制宜地作为特色发扬光大[7]。3今后的墙2009年11月25日,网易新闻上刊登了“红线公园”与“Anarchitecture”(Anarchitecture来自词语anarchicarchite-cture(无政府架构)),这2个项目共同改造同一面旧围墙,先破后立,把原本区隔屏蔽的墙变成以26个字母形状为原型的娱乐设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所产生的漏洞将人们引发到更深的讨论。红线指的是基地的边界线。小区围墙的所在,即用地红线或者红线的退后线,是私有和公共的界面[8]。通常红线周边数米的范围不可以被占用,只能用作绿化或者硬质铺装。红线公园的提案来自于2条线索的交点:一方面是在城市里创造公共空间的紧迫性;另一方面是界定城市岛屿的红线两边被遗忘和忽略的线性空间。红线上的围墙将被有策略地打破,一个线性的模数化公园系统将被插入。在城市的尺度上,红线公园的占地是0m2,与此同时,草根般生长却可以遍布整个城市。中国的城市建设20多年来急速扩张,大城市成为超级大都市,中小城市正在成为大城市,城市俨然成为房地产商的战场,获得的封闭式社区把人们束缚在一个个大块区域,“在每一个小区的外围,围墙坚决地界定了私有领地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界面。围墙里面的生生息息与城市毫不相干。围墙城市是一个个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