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发展援助中的宗教非政府组织——以“天主教救济服务会”为中心的研究郝平一.宗教非政府组织与国际发展援助冷战结束后,国际发展援助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一支独秀,成为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发展援助的主要范式,即所谓的“新政策议程”(NewPolicyAgenda)1;二是在援助模式上,发达国家的对外援助越来越多地通过国际和国内非政府组织流向发展中国家,从而突破了传统上以双边援助为主的模式。2世界银行2001年发布的报告指出,截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大约存在2.9万个国际非政府组织,由它们运作的各类援助的总金额已达50亿美元。3而且,在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为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培训指导,而后者则成为前者延伸到当地的“触手”,为援助源源不断地输往受援地提供了各种便利,由此形成了跨越国界的、以南北方非政府组织为媒介的国际援助网络。根据“世界治理委员会”的统计,截至20世纪末,发展中国家各类非政府组织总数近5万个,其中很大部分是与发达国家(国际)非政府组织有关系的“草根型”团体。4无庸讳言,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国际发展援助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与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相比,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发展援助中具有自身的优势:5(1)非政府组织可以直接介入受援地的社区活动,为动员广大居民参与援助项目提供便利;(2)非政府组织往往采取自下而上的参与性管理模式,鼓励当地人自主管理、自主发展;(3)非政府组织采取以项目为主导的管理方法,避免了官僚机构的种种弊病,从而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4)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在援助中注重与受援地各类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以此避免因人地生疏所带来的困难;(5)在参与发展援助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将关注点越来越多地从危机救济转向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过,美国学者保罗·斯特里恩(PaulStreeten)指出,上述非政府组织所具有的特点往往只是人们向往的理想状态。在实际运作中,国际非政府组织(主要是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6从宏观环境来看,由于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往往将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上的市场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通常以完成了多少援助项目、培训了多少当地居民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忽视了推进受援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实质性改善。从具体的援助过程来看,很多国际非政府组织仅仅乐于充当政府1“新政策议程”是发达国家针对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援助所拟定的国家公共政策。它强调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秩序和以民主为目的的政治制度,并以此作为是否向某一国家提供发展援助的依据,目的在于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促其改变国内的经济与政治制度。参见AlanF.Fowler,“AuthenticNGDOPartnershipsintheNewPolicyAgendaforInternationalAid:DeadEndorLightAhead?”DevelopmentandChange,vol.29,no.1(1998),p.138.2SusanDicklitchandHeatherRice,“TheMennoniteCentralCommittee(MCC)andFaith-basedNGOAidtoAfrica,”DevelopmentinPractice,vol.14,no.5,(2004),p.660.3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Report2000/2001:AttackingPoverty,NewYork,NY:OUP,2001,p.200.4PaulStreeten,“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ndDevelopment,”TheAnnalsoftheAmericanAcademyofPoliticsandSocialSciences,554(1997),p.195.5Ibid,pp.195-196.6PaulStreeten,“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ndDevelopment,”pp.196-197.---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间双边援助中的“协调者”(intermediaries)和“传输者”(resourcetransfer)的角色,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它们应肩负的社会使命。7美国学者玛丽娜·奥特韦(MarinaOttoway)将这类非政府组织称为“信托型非政府组织”(trusteeshipNGOs)。8信托型非政府组织并不扎根于受援地社会,而是通过项目规划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委托当地的组织和机构代为执行。因此,他们缺乏足够的意愿和资源来推动受援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相对,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