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乙哌立松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临床疗效观察[摘耍]冃的观察针刺结合乙哌立松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脑卒中早期伴有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两纟R,其中治疗纟R49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同时口服乙哌立松每次50mg,每日3次,持续4周;对照组仅给了针刺治疗。采用Bohannon改良的Ashworth分级法和Fnd—Meyer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Ashworth评分显示,治疗4周后两组患肢肌张力改变程度差片有统计学意义(z。=15.63,14.77,P<0・05)。Fnd—Meye评分显示,治疗4周后两组患肢运动功能障碍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3・39,P<0.05)o结论针刺结合乙哌立松较单纯针刺治疗可更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肢肌痉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关键词]脑卒中;肌痉挛;针刺;乙哌立松[中图分类号1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672-4208(2010)17-0020-02脑卒中后患者的患肢表现为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关节周围肌张力平衡失调,呈持续痉挛状态,并伴有肌肉疼痛,严重影响患肢运动功能恢复,降低患者生活质最。缓解卒中后肌痉挛是康复治疗重点之一。针刺作为传统医学中脑卒中患者康复方法之一,已得到广泛认可。乙哌立松为中枢性肌肉松弛药,近年来逐渐被临床用于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我们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脑卒中示肌痉挛,观察其治疗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11刀〜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伴肌痉挛患者97例,所有病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出血和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出血性卒中32例,缺血性卒中65例;男性58例,女性39例,年龄48〜72岁,平均63.7岁。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其中刃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51〜72岁,平均(64.2+6.8)岁,脑出血17例,脑梗死32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48〜70岁,平均(62.1±6.4)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3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出血/脑换死比例差界无统计学意义(P>0.05)o1.2方法(1)两组患者人院后即按脑出血或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肌张力增高时开始给予针刺治疗。针刺采用拮抗侧丿施针,上肢伸肌群穴肩觸、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内收屈肌群穴阴陵泉、三阴交,直刺得气后行强刺激捻转2min,留针30mino疗程4周。(2)治疗组除采用上述治疗外,同时给予乙哌立松(商品名:妙纳,卫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剂量为每次50mg,每日3次。1.3观察指标分别于口服乙哌立松前后各检査1次血常规和肝、肾功能。1.4评定指标(1)肌张力评定,采用Bohannon改良的AshworthL分级评定。(2)运动功能评定,应用Fngl—MeyerL量表评定。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罐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2结果2.1两纽治疗前后肌张力Ashworth评定结果比较两纽患者治疗前患肢肌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二0.26,0.51,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肢肌张力的改变程度差异冇统计学意义(x2二15.63,14.77,P〈0.05)。提示治疗组患肢肌张力增高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2.2两组治疗前后患肢运动功能Fngl一Meye「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患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二0.27,P>0.05)o治疗示两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改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9,P<0.05)o治疗组患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3。2.3不良反应治疗组有2例出现轻度嗜睡,1例恶心、上腹不适,均自行缓解。所有病例用药前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界常变化。3讨论脑卒中恢复期由于大脑皮质对运动的下行抑制功能丧失,而脑干脊髄束对运动的下行促进性指令异常活跃,导致y—反射亢进,患肢肌张力增高;同时主缩肌与拮抗肌间的交互抑制障碍,肌张力平衡失调,致使肢体出现痉挛,严重彩响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如何降低脑卒中患者患肢肌张力、改善肌痉挛成为康复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已得到认可。英机制可能为针刺拮抗侧,通过外周感觉传人,引起y—运动神经元兴奋,易化脊髓低位中枢,反射性诱发拮抗肌肌张力的产生,同时增强抑制主动肌的肌张力,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