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超声造影在诊断子宫肌瘤当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超声造影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方法:50例疑诊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并实时记录病灶的增强方式及程度。结果: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0例子宫肌瘤患者共72个病灶,≥3cm的病灶56个,均表现为周边环状增强,包膜增强持续时间较长,与正常肌层充盈方式显著不同;<3cm的病灶16个,呈环绕型增强8个、树枝状增强2个、混合型增强6个。结论:静脉超声造影对诊断、鉴别诊断子宫肌瘤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关键词】肌瘤;子宫;超声检查;静脉造影术【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2-0038-02随着微创技术成为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妇产科医师对超声诊断的期望也逐渐提高。超声的准确诊断有助于妇产科医师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因声像图特点及超声识别经验的不同[1],部分患者无法得到确切的诊断结果而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旨在探讨超声造影在诊断、鉴别诊断子宫肌瘤中的临床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0年8月我院住院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50例,年龄32~59岁,平均(41.2±6.8)岁。所有患者均接受经腹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静脉超声造影。1.2检查仪器:采用SiemensSequoia512和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探头频率2~5MHz,经阴道探头频率5~8MHz,超声造影时机械指数设为0.17,增益设为10。1.3超声造影剂:采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BraccoSonoVue。于50mg冻干粉中加入5ml生理盐水,配置成含有磷脂包裹的六氟化硫微泡的混悬液,浓度为2×108/ml,微泡的平均直径为2.5μm。1.4检查方法:常规经腹和经阴道超声扫查子宫,选择合适切面作为造影时观察切面。经腹造影时经肘前静脉弹丸式注入0.8~1.2ml造影剂,经阴道造影时经肘前静脉弹丸式注入2.4ml造影剂,之后用5ml生理盐水冲洗。造影全程以动态图像储存于仪器硬盘,并记录到光盘。图1子宫右侧壁肌瘤。可见包膜先增强,呈特征性的环状增强,之后瘤体内部开始增强(M:子宫肌瘤;UT:子宫)。图2子宫前壁肌瘤。瘤体开始增强,呈“团块状”。图3子宫肌瘤瘤体内部达峰后,强度稍低于子宫肌层。图4子宫前壁小肌瘤。可见双重增强方式,存在环形包膜增强与蚓状滋养血管伸入其内。图5子宫腺肌瘤。A.经腹超声疑诊子宫肌瘤;B.造影后未见典型子宫肌瘤造影表现,与周边肌层同步增强,同步减退,且内部增强不均匀,呈子宫腺肌瘤样造影表现1.5图像分析:由两位医师观察分析动态图像,并记录病灶的增强方式、肌层的显影顺序及增强程度。2结果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患者50例共72个病灶,浆膜下肌瘤15个,肌壁间肌瘤57个,直径约17~144mm。静脉超声造影发现肌瘤66个,而静脉造影前仅诊断55个病灶。≥3cm肌瘤共56个,表现为子宫肌瘤包膜的开始增强时间稍晚于子宫肌层,呈特征性的环状增强(图1),开始增强时间相差(71±15)s,随后肌瘤内部以树枝状方式整体增强,呈“团块状”(图2),达峰后瘤体呈高增强(45个),35个为均匀性增强(图3),21个为不均匀性增强。肌瘤内部造影剂消退较快,较肌层早(163±62)s,呈低回声区,而包膜增强持续时间较长,减退时间较肌层早(50±28)s。<3cm的肌瘤共16个,环绕型增强8个、树枝状增强(造影剂由一条或数条较粗大血管伸入肌瘤内部)2个、混合型增强(既有环绕肿瘤血管及分支伸入,又有较粗大血管直接伸进并发出分支)6个(图4)。1例经腹及经阴道超声造影高度怀疑为子宫肌瘤患者,静脉超声造影后与子宫肌层同步增强,同步消退,诊断为子宫腺肌瘤,后经病理证实(图5)。3讨论超声微泡造影剂与特异性造影技术为妇科超声带来新的应用前景。利用造影剂微泡在声场作用下的非线性效应[2-3],谐波超声造影可明显提高检出血流信号信噪比,显示动态的增强类型[4],评价子宫的微循环信息,确定病变的种类、范围,大大提高了对疾病的鉴别能力。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深部组织的血流敏感性较低,尤其当病变位于超声远场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更为不理想。子宫肌瘤由周围萎缩的平滑肌和纤维组织形成假包膜,假包膜上有丰富的血管,以保持肿瘤的血供[5-6]。较大肌瘤均可见典型的环状增强方式;而小肌瘤(<3cm)内部回声开始增强的时间较周围肌层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