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意蕴

文章编号:1671-9646(2012)02-0109-03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意蕴张立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33)摘要:阐释了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卓立于世界饮食文化之林的原因。从其丰厚的文化积淀、鲜明的民族个性、旺盛的生命力寻找到了中国饮食文化深邃的美学意蕴。中国人讲究“食”“味”,不再仅仅为了饮食而饮食;有了“器”与“境”的配合,饮食变得更有“味道”,更有“意境”,在满足人们果腹和健康需求的基础上,审美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国人对饮食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使中国饮食文化在美的升华中独秀世界。关键词:饮食;文化;美学意蕴中图分类号:K892.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激ssn.1671-9646(X).2012.02.031TheAestheticImplicationofChineseDietCultureZHANGLi-hua(ChangchunVocationalInstituteofTechnology,Changchun,激lin130033,China)Abstract:ThispaperexplainswhytheChinesedietculturecanstandatworldfoodcultureforest,andfindstheaestheticconnotationsofChinesedietculturefromitsrichculturalheritage,distinctivepersonalityandexuberantvitality.Chinesepayattentionto"food"and"taste",notonlyforeatingandeating;witha"device"and"exit",thediethasmore"taste"andmore"artisticconception",sothattheaestheticdemandbecomesmoreandmoreintenseonbasisofmeetingthepeople'sfoodandhealthneeds.Astotherationalandperceptualknowledgeaboutthediet,theChinesefoodcultureisuniquewiththebeautifulsublimation.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拥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以情为导向已成为国人的饮食观念。有一个词叫“精美绝伦”,用它来描述中国饮食文化所追求的境界可谓恰到好处,它之所以可以有这样的担当是因为中国饮食文化包含着美学意蕴。这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早在先秦时代中国人就十分重视饮食的色、香、味、形,并对其做了美、丑、善、恶的划分。如孔子说“割不正不食”“色恶不食”,丰子恺先生曾说:“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鼎,真、善、美是这个鼎的三个足。”中国的饮食文化就是在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中得以延续,得以传承的。从美感的心理要素来说,每当人们参加一次丰盛的宴会通过美食、美味、美仪活动,都会在饮食活动中即时欣赏,追思回味,产生审美的体验,使人的美感经验得到升华。难怪古人常常用口齿留香、甘之若怡、回味无穷来表达美食后内心的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他还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里说的“味”,虽然已经不是特指饮食之味了,但它道出了饮食是一种审美享受。这也是他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味”作为美学范畴提出的。“淡乎其无味”这条审美标准,对后代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他并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味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象外之妙,妙不可言”。极言不能用言语来描述,苏轼又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捉影”,就饮食文化而言,其实这种美感的产生离不开饮食文化的真、饮食文化的善、饮食文化的美。因为只有收稿日期:2011-09-17作者简介:张立华(1963—),女,吉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E-mail:zhanglihua1999@126。---本文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2012年第2期·110·农产品加工·学刊方面源自于功能美,物”“物移我情”。一方面源于形式美。“我情注《孟子·告子上》中有记载:其和也”。酒味调和要“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旨在追求五味调和百味鲜。后来五味调和的原理,扩展到饮食烹饪的各个方面,就是一种整体性的统调,即菜肴的软硬、甜咸、厚薄、大小、生熟、冷热荤素等对立因素的恰当统一。老子首先将这一范畴上升到美学领域,并提出了他的审美标准,即所谓““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举报”。

常见问题具体如下:

1、问:已经付过费的文档可以多次下载吗?

      答:可以。登陆您已经付过费的账号,付过费的文档可以免费进行多次下载。

2、问:已经付过费的文档不知下载到什么地方去了?

     答:电脑端-浏览器下载列表里可以找到;手机端-文件管理或下载里可以找到。

            如以上两种方式都没有找到,请提供您的交易单号或截图及接收文档的邮箱等有效信息,发送到客服邮箱,客服经核实后,会将您已经付过费的文档即时发到您邮箱。

注:微信交易号是以“420000”开头的28位数字;

       支付宝交易号是以“2024XXXX”交易日期开头的28位数字。

客服邮箱:

biganzikefu@outlook.com

所有的文档都被视为“模板”,用于写作参考,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笔杆子文库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依据;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联系客服邮箱:

biganzikefu@outlook.com

常见问题具体如下:

1、问:已经付过费的文档可以多次下载吗?

      答:可以。登陆您已经付过费的账号,付过费的文档可以免费进行多次下载。

2、问:已经付过费的文档不知下载到什么地方去了?

     答:电脑端-浏览器下载列表里可以找到;手机端-文件管理或下载里可以找到。

            如以上两种方式都没有找到,请提供您的交易单号或截图及接收文档的邮箱等有效信息,发送到客服邮箱,客服经核实后,会将您已经付过费的文档即时发到您邮箱。

注:微信交易号是以“420000”开头的28位数字;

       支付宝交易号是以“2024XXXX”交易日期开头的28位数字。

文秘专家
机构认证
内容提供者

1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