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埋植避孕法186例临床观察【】R713.9【文献标识码】B【】1561-5464(2010)-05-0447-02【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孕激素皮下埋植避孕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皮埋者的局部并发症、副反应、终止和继续使用情况,提出工作意见。结果局部并发症8例,占4.30%,以月经紊乱为主的副反应91例,占48.92%,在有效期(5年)内终止使用者34例,占18.28%,意外妊娠1例。结论皮下埋植剂用于避孕是一种操作简便、高度有效、长效、可逆、安全的避孕措施,要严格执行皮下埋植避孕术操作常规,认真处理术后不良反应,做好术后随访工作,提高皮下埋植剂避孕的续用率。皮下埋植剂是一项适宜在农村育龄妇女中推广应用的避孕适用技术,对人口计划生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关键词】皮下埋植避孕;副作用;续用率我站于1996年开始采用Ⅱ型皮下埋植剂用于避孕,2009年抽取曾使用和现使用皮埋剂避孕的186例对象,主要针对局部并发症、副反应、妊娠率、中途终止率、继续使用率等方面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将有关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服务站作了皮下埋植术的186例对象,其中现使用154例,曾使用34例,年龄20~30岁129例,31~42岁57例。生育1孩152例,占81.72%,生育2孩及以上34例,主要是纯女户,占18.27%。埋植前曾放置过宫内节育器者123例,占66.13%。所有受术者均为自愿采用者,且月经正常,并排除有禁忌证者。使用皮下埋植剂对象大部分是24~35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一般是初中毕业,对皮下埋植剂避孕的认知、认可和接受程度相对较高。1.2方法本组资料是通过查看站内手术记录,并由乡镇在开展生殖保健工作时,填写问卷调查表,从中抽取曾使用和现使用皮埋剂避孕的186例对象,开展回顾性调查,分析术后局部并发症、副反应、妊娠率、中途终止率、继续使用率等方面情况。受术者手术方法,均采用左炔诺酮硅橡胶棒埋植剂Ⅱ型(2根),每根含左旋18-甲基炔诺酮75mg。于月经周期第1~7天,将左上臂皮肤常规消毒后用0.5%利多卡因局部侵润麻醉,用手术刀尖在上臂内侧皮肤上切一小口,约2~3mm,用特制套管针将2根药棒送入皮下,呈45°角排列,术后用创可贴保护切口保持干燥,5~7天后愈合。2结果2.1局部并发症埋植剂移位3例(1.61%),患肢疼痛2例(1.08%),局部感染2例(1.08%),皮肤穿破脱落1例(0.54%),共8例,占4.30%。2.2副反应主要副反应为月经紊乱,有91例,占48.92%,主要表现为月经淋漓不尽、不规则流血、月经稀发和闭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症状有所减轻。现使用者月经紊乱明显少于曾使用者。其他副反应,脸上痤疮2例,占1.08%;恶心、呕吐5例,占2.69%,过敏反应2例,占1.08%;副反应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有1例意外妊娠,是月经干净9天后施术,术时已受孕。在有效期(5年)内终止使用者34例,占18.28%。其中因月经紊乱者21例,占11.29%;因其它副反应4例,占2.15%;因手术失误导致意外怀孕1例,占0.54%;因生育政策调整,取消生育2孩间隔,要求计划怀孕生育8例,占4.30%。现使用者154例,其中在5年有效期内108例,有效期满已满5年后自愿要求继续使用者46例,占24.73%,曾使用、现已终止使用者,除已孕、待孕者,均选择其它避孕方法。3讨论皮下埋植避孕法是一种新型的避孕方法,目前已在全世界推广使用。这种避孕方法是将一定剂量的孕激素放在硅胶囊管中,然后将此管埋藏于皮下,使其缓慢地释放少量的孕激素,从而起到避孕作用。胶囊管埋入皮下组织后,立即开始缓慢地释放避孕药,24小时后即可起到避孕作用,有效避孕时间为5年。如需要继续采用此法避孕,可重新埋入一组硅胶囊管;如准备生育者,在计划怀孕前半年将硅胶囊管取出,在此期间可采用避孕套、外用避孕药避孕。皮下埋植避孕剂是通过改变子宫颈粘液的粘稠度,阻止精子进入子宫腔;抑制子宫内膜生长,不利于受精卵着床;抑制卵巢排卵等多方面作用来达到避孕目的。40岁以下需要长期避孕的妇女,只要身体健康,均可采用此种方法避孕,尤其适合于使用节育环容易失败的妇女、不能按时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以及对做绝育手术有顾虑的妇女使用。皮下埋植避孕法具有下列优点:①发挥避孕作用时间长、效果好,皮下埋植剂避孕法五年累计妊娠率为1.53/100使用者,平均年妊娠率为0.3/100使用者,使用头2年的妊娠率可和输卵管结扎术媲美[1]。皮下埋植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