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学典籍中并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归于“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1]。腰椎间盘突出的基本因素是椎间盘退变,但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甚多,常见的有腰椎病变、外伤、职业因素等引起腰椎间盘各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其弹性和韧性都随之下降而发生椎间盘纤维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口脱出,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根而产生腰腿疼痛等症状。由于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在髓核脱出,一旦突出后就会刺激腰椎神经根,同时造成积液,局部循环机制受到影响,无法靠人体自身能力吸收代谢,长此以往形成堆积钙化,进一步加重神经压迫和刺激,则会造成严重后果。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以L4-5、L5-Sl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0%~96%。多个间隙同时发病者仅占5%~22%目前治疗此症的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2]。患者1例,均为门诊病人,AvS目视评价尺)11。其中男性84例,占42.0%%,女性116例占58.0%%,年龄最大78岁,最岁,最小18岁。其中10~29岁4人占2.0%,30一49岁126人占63.0%,50~69岁66人占33.0%,70一79岁6人占3.0%。病程最长7年,最短2天。诊断要点:均有腰痛或伴有下肢放射痛症状及腰部活动受限体征,腰椎影像学检查见腰椎间盘出。二、治疗方法2.1主穴:腰痛穴.定位:前额中央点,即将前额划一个“十”字,“十”字中间即为此穴。针刺方法:常规穴位消毒,采用75m刀压无菌一次性毫针针尖向下平刺1.5寸。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法快速针刺不留针。2.2辅助穴位:伴下肢放射痛放射至臀部、膝部加刺臀痛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12处)、膝痛穴(位于肩关节与腕关节连线的中点),放射至脚躁部加刺躁痛穴(位于掌侧腕横纹中央即挠侧腕屈肌健与掌长肌健之间)。前述穴位针刺方法均采用一步到位快速针刺不留针。2.3疗程: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治疗3个疗程。三、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一般疗效评价,即临床症状(腰腿痛)的一般疗效评定。完全缓解:疼痛消失;显著缓解: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减轻;轻度缓解:疼痛减轻,但不明显;无效:治疗前后疼痛症状无改变。一般疗效评价及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描述均参照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无0,轻1.2.3.4中5.6.7重.8.9.10,剧烈≥11。(1)治愈:腰腿痛消失,Avs目视评价尺0,直腿抬高70度以上,能恢复原工作,能行走2公里以上。(2)好转:腰腿痛减轻,Avs目视评价尺簇7,腰部活动功能改善。(3)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AvS目视评价尺≥11。3.2疗效分析一般疗效评价及VAS评价如表1所示。VAS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的临床症状进行量化,使患者更能确切地描述疼痛的程度,医生也能更为直接地了解治疗效果,用VAS评分法,有助于客观地评价临床疗效。VAS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的临床症状进行量化,使患者更能确切地描述疼痛的程度,医生也能更为直接地了解治疗效果,用VAS评分法,有助于客观地评价临床疗效。根据VAS评定20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46例占73.0%;好转49例占24.5%;针刺即时(3秒钟)显效率100%,无效5例占2.5%;总有效率达97.5%.3.3典型病例患者陈某,女性,45岁,于2009年7月27日就诊。主诉:反复腰痛7年,加重伴右侧下肢牵扯痛3天病史:患者7年前不慎扭伤致腰部疼痛不适,经外院系统保守治疗后疼痛缓解出院,近年来腰部疼痛时有反复,自述3天前因天气变化后出现腰部疼痛复发,疼痛剧烈,活动受影响,无法平卧及站立,伴有右侧下肢脚后跟牵扯痛,轮椅就诊,纳眠一般,二便调。舌暗,苔薄,脉弦。查体:腰前屈、侧弯、后仰功能受限,L4、L5棘突旁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右侧20度,左侧60度,双侧下肢肌力及感觉未见异常。初步诊断:西医诊断:腰椎问盘突出症;中医诊断:痹症(气滞血癖型)。处理:给予行腰椎MR检查及平衡针灸治疗。患者治疗前疼痛剧烈,VAS评分刻度>10,予针刺腰痛穴、右侧踩痛穴、右侧头痛穴,快速进针后提插捻转以加强针感,不留针。三穴针刺后患者即刻感觉疼痛减轻,VAS刻度为5,遂回家。第2天,患者诉首次针灸后4h后疼痛复发,但较治疗前疼痛缓解。经测量VAS刻度为8,腰椎MR示L4/5、LS/Sl椎间盘向后突出,继续治疗。第3天就诊时VAS刻度为5,患者已可自行缓慢行走约30分钟继续治疗。连续治疗10次后,患者右侧下肢牵扯痛基本消失,腰部前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