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UA组),23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SA组)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体内的GP和D-D浓度进行检测,并对有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结果UA组患者中GP和D-D浓度与SA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冇统计学意义(P<0.05)0冇心血管事件发生组GP和D-D含量高于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及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血液中血小板膜糖蛋白(GP)和D-二聚体(D-D)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0.05)o结论GP和D-D浓度能够当作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加以全面反映。【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血小板膜糖蛋白;D-二聚体D0I: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002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以预防、诊断动脉事件发生,减少冠心病致残,对病情诊断人们的身心健康,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D-D是一种交联蛋白在特异降解下的作者研究发现,对冠心病患者血液中D-D、GP进行测定,可产物,如果患者血浆内该指标含量超出正常标准,那么就说明患者可能存在继发性纤溶,由此能够说明,当血栓发生病作者单位:223400江苏省涟水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变吋,人体内D-D会发生变化,机体内血小板聚集的最终途径是纤维蛋白原与GPlib、GPIIIa的结合,由此能够证明,GPlib、GPIlla和D-D在冠心病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对冠状动脉事件诊断的精准性,结合实际情况,本实验选取2014年1〜12月来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体内的GP与D-D含量进行检测和对比,目的在于探究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意义。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2月來本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制定的关于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最少冇1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250%。UA定义为缺血性胸痛,心电图非ST段抬高性变化,血清心肌标志物阴性。本实验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同意参与实验,并于知情书上签字。其中,UA患者37例作为UA组,SA患者23例作为SA组。依照采血前后24h中存在冠状动脉事件(其中包含缺血性胸痛发作,非ST段抬高性变化和是否与劳累冇关)将所有患者分成冇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组,其中有心血管事件发生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7±8・2)岁,SA者7例,UA者24例。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6±8.1)岁,SA者13例,UA者16例。所有患者排除急性脑梗死、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周围动脉栓塞者。另取同期來木院行体检的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7.8±9.1)岁。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样本收集所有接受实验者均口服药物治疗,其中包含B受体阻滞剂、硝酸酯制剂、他汀类药物、钙拮抗剂等。次日清晨取患者空腹静脉血,对于心绞痛发作者应该使用硝酸甘油对患者静脉滴注,血液标本依照指标的不同采集,D-D检测采血1.8ml保存于0.019mol/L枸缘酸钠抗凝试管中并4h内2500r/min离心10min后取血浆测定,GPIb、lib、Illa受体分子数的检测采血5ml于EDTA-Na2抗凝试管内(1:9)釆集后30min置于2〜8°C1000Xg离心15min后测定。正常对照组清晨空腹采血,方法同上。1.2.2检测方法D-D测定: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测定,试剂由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提供,GPlb.IIb.Illa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1SA法),试剂由上海陶巨实业冇限公司提供,日本生产RUimeimby全自动酶标仪检测,试剂配制和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GP和D-D含量比较UA组患者中GP和D-D浓度与SA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