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建议我国人才外流及其成因和对策研究陈韶光袁伦渠[摘要]本论文针对国际人才争夺态势和我国人才严重流失现状,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讨论了人才外流的成因,提出了解决我国人才外流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人才外流;成因;对策[]C96[文献标识码]A[]1006-0863-(2003)09-0030-03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人才的争夺与反争夺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构成了国际人才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一方面,只要国家、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人才流动就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只要坚持对外开放,只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人才外流现象就会缓解,海外人才回归就可能变成现实。一、国际人才争夺态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导致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引起了高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空前短缺。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统计数据估计,目前全世界缺软件人才40多万人,其中美国缺19万;而欧洲信息技术观察组织则预测,今后5年内,欧洲至少需要50~200万名IT人才。面对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和快速发展的信息革命,各国政府以空前的危机感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西方各国政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进一步调整了政策,逐步减少亲属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强化吸收移民的遴选机制,加快了攫取发展中国家人才的步伐。一方面美国大大缩短外国高科技人才申请移民的时间,另一方面美国还增加引进高科技人才名额,2001~2003年,已从前几年的每年11.5万人增加到19.5万人,并撤销签证限制。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调查表明,在美国的高科技公司中,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人员总数的90%。在美国硅谷工作的高级科技人员中33%是外国人,从事最高级的工程学研究的博士后66%是外国人。日本为了提升高科技的竞争实力,作出决定,在21世纪每年接纳10万多名留学生,努力引进国外高级人才,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外籍研究员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芬兰政府决定,将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入外国人的最高税率减至当地人的58%。德国移植了美国的“移民政策”,他们直接向所需要的IT人才发放绿卡,其“绿卡工程”的目标主要是中国的高科技人员。此外,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均在筹划获得更多的“技术移民”。在这场全球人才争夺战中,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利用其资金和科研环境的优势占据了主动地位,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发展中国家遭到了人力资本流失的重大损失。二、我国人才外流现状目前,我国的人才主要流向西方发达国家。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累计派出留学生达31.6万人,回国服务的只有近10万人,有2/3的中国“学子”未回国工作,其中去美国留学的约16万人,归来的只有3万人。1999年,美国签发的H-1B签证达11.5万,其中中国大陆就占10%。据不完全统计,仅清华毕业的学生去美国硅谷工作的就有1万人,从事微软的达360人,在美国硅谷工作的20万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多是中国人。2003年第9期总第219期中国行政管理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清华、北大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每年有70%以上去了美国;据《中国国防报》报道:1995~1998年,中国西部国防科研所和军工企业人才外流每年以18%的速度递增,有些重要国防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擅离职守出国留学,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中国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才外流与回流严重失衡,拖了中国科技的后腿。2000年7月中旬,瑞士“洛桑国际开发研究院”发表了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的报告》,中国科技竞争力继从1998年的第13位下滑到1999年的第25位后,2000年又滑到第28位。人才外流对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人才外流问题。三、人才外流的成因分析中外许多人力资源管理学者从理论上对人才外流现象曾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如Grubel,Johnson等认为人力资源的国际间流动是其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边际生产力不同的反应,将会有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对人才外流的国家并不发生损害,而Bhagwati,Mccull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