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至今)第30讲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活动【主干知识梳理】1.经济建设改革开放2.1982宪法制度化3.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村民委员会组织法4.和平邓小平5.19976.1987一个中国7.霸权主义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1)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说明:“一纲四目”和“一国两制”具有许多共性;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主张统一后的台湾实行高度自治;继续保持台湾原有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2)意义: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或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也将成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或也将促进台湾问题的成功解决)。考点二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没有变,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没有变。【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D[解析]1971—1978年中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对外经济援助支出超过1955—1970年的总和,这说明在中美关系缓和期间,中国为争取第三世界国家支持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经济援助,故D项正确。考题2A[解析]本题以20世纪70年代中美贸易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中美贸易额也开始快速增长,但由于中美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中美关系出现波折,影响了中美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B项不符合示意图体现的趋势,排除;C项错在“随即”;D项错在“消除”。故选A项。•练经典1.A[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建设方针,这一方针对1978—1992年和20世纪90年代初两次立法高潮的出现均起到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不会对1978—1992年的立法高潮起到推动作用,B项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1978年,但这场讨论主要作用是解放思想,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更多地对20世纪90年代初的立法高潮的出现起到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2.B[解析]无论是“类似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还是“民主监督的权力”,都是国家制度的规定,故A项不是邓小平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政协不应该有类似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权,不是指政协不应该有民主监督的权力”,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政协有民主监督的权力,但它不是具有法律监督权的国家权力机构,故B项正确;参政议政是政协的职能之一,故C项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不具有类似人大的职能,故D项错误。3.A[解析]题干是说在1961年时,毛泽东已经就台湾问题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后可以保留原有社会制度不变,这就说明此时“一国两制”这一思想已经萌芽,雏形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是在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故B项错误;和平统一祖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贯方针的说法是错误的,新中国成立后两岸曾经处于敌对状态,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故D项错误。4.C[解析]“一国两制”是中国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故A项错误;国际社会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马与台湾“断交”,主要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故B项错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马与台湾“断交”,同时也表明中国提出的一个中国理念的国际认同度在增加,故C项正确;材料更多地表明“台独”不能得到国际社会认同,“挑战”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5.D[解析]我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是主导,故A项错误;维和行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是新型区域合作,故B项错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无关,故C项错误;我国参与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是在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故D项正确。6.D[解析]材料中西方学者和俄罗斯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华约”,说明他们并未认识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政治格局,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