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X线摄影中晕征的成因及其诊断价值乳腺X线摄影中晕征的成因及其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I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1在乳腺X线摄影中,晕征是指肿块周围连续或不连续的低密度薄环,该环锐利、菲薄、透亮,本文旨在探讨晕征的形成原因及其在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期间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肿块伴晕征的病例32例,年龄25-53岁,平均36岁,所有病例均行手术病理证实。1.2设备意大利GiottoHI-TECH高频钮耙X线乳腺机;KodakDirectiviewCR900SYSTEMCR机;KodakDirectivewCRmammographycassettewithHRscreenIP板;安科公司ASG2340V2H后处理工作站,SIEMENS高分辨率专业图像显示器。双侧乳腺均常规行内外斜位(ML0)、首尾(CC)位摄片。2结果32例肿块伴晕征中,良性病变28例,包括良性分叶状肿瘤2例、纤维囊性乳腺病1例、乳腺腺病1例,其余24例均为纤维腺瘤;恶性肿瘤4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例、恶性叶状肿瘤1例、乳头状瘤局部浸润1例。3讨论乳腺肿块呈现岀晕征(halosign)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干板体层摄影中,是指局限性肿块边缘连续或不连续的薄层低密度环,该环锐利、菲薄、透亮,本组晕征厚度在1-2mm。对于晕征形成的原因还存在争议,Wolfe认为晕征的出现是肿块推压周围脂肪组织的结果,Gordene>swanne[l>2]等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晕征并不是真实存在,而是肿块与周围组织间的对比带(matchband)或背景强化效应(bachgroundcontrasteffect)造成的,即是一种视觉错觉,他们通过测量低密度环的密度和亮度,发现在低密度环和周围组织Z间并没有密度和亮度上的差异,从而提出乳腺摄影中出现的晕征是由于2种密度差异较大的组织交界处出现的对比带或视觉错觉,即人们在注视2种密度差异大的物体吋,视网膜某个区域会对交界处的应答发生混乱,出现不应期,从而出现交界处的低密度区。Cuppies[3]等学者对这一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除了对比带或视觉错觉外,应该存在真的晕征。笔者比较同意cuppies的观点,认为晕征的出现即有视觉错觉现象,乂有肿块对周围脂肪组织压迫所致。本组4例晕征与病理进行比对,发现肿块有明确包膜,肿块周围未见明显改变,提示这4例晕征是对比带效应,另发现1例病例在加压摄影后,肿块周围的晕征厚度增宽,由小于1mm增大至5mm左右,该低密度环厚度可变,提示晕征的真实存在,如果是视觉错觉,很难解释加压前后出现的这种厚度差异。晕征的出现提示了肿块的生长方式是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生长、而不是浸润性牛长,所以通常被认为是乳腺良性病变的特殊征象[4、5],木组32例中有28例为良性病变,支持这一观点,但是少数情况下恶性肿块周围也可出现晕征,本组有4例即为恶性病变,这一观点与SWANN等学者一致。木组4例恶性病变中,1例为恶性叶状肿瘤,恶性叶状肿瘤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分化较好,影像及病理有时与纤维腺瘤难以区别,而且由于肿瘤体积较大,容易压迫周围脂肪组织,因而叶状肿瘤周围可见晕征,另外3例为浸润性癌(浸润型导管癌2例、乳头状瘤局部浸润1例),在乳腺X线摄影中表现为高密度肿块,肿块周围晕征不连续,一部分出现晕征,边界清晰,另一部分边缘或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或出现浑浊低密度环,木组3例中1例误诊为良性,误诊原因即是对肿[6],但是本组28例良性病变中,24例为乳腺纤维腺瘤,笔者分析可能原因块另一边缘分析不足所致。文献报道良性病变中囊肿最常出现晕征为本组病例中纤维腺瘤较囊肿的手术机会更多有关。乳腺X线摄影中囊肿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较困难,当多发边缘光滑的肿块伴晕征吋,提示囊肿可能性大。晕征的出现还可以使肿块边缘显示清晰,从而便于观察肿块轮廓。良性肿块的轮廓多光滑,若肿块轮廓不规整、出现分叶及毛刺吋,需要结合其它征象综合考虑,而不能轻易做出良性的诊断。参考文献[1]GordenneWII,MalchairFL.Machbandsinmammography.Radiology,1988Oct,169(1):55-58.[2]SwannCA,KopansDB,KoernerFC,etal.Thehalosignandmalignantbreastlesions・AJR,1987Dec,149(6):1145-1147.[3]CuppiesTE.EklundGW.CardenosaG.Mammographichalosignrevisited.Radiology1996Apr,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