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摘要: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也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持续上升,探讨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对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功能,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改造犯罪青少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Abstract:Familyisthemostimportantplacesofchildren'ssocialization,alsobasicenvironment.Parentsupbringingwaysareimportantfactorstoaffectadolescence.Inrecentyearsrisingjuvenilecrime,ofteenagers’valueformationandstandardacquisitiontheexplorationonfamilyupbringingwaysofcriminalteenagershasthe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forimprovingparentsupbringingways,playingfamilyeducationfunction,preventingjurenilecremeandreformingcriminalteenagers.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犯罪Keywords:familyupbringing;teenagers;crime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18-010引言由于青少年犯罪问题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息息相关,因此,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家庭是子女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家庭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子女社会化的进程。1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界定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指达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的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各国法律对少年犯罪的年龄规定不尽相同。按照我国的刑法规定,已满14岁至未满18岁的个体的犯罪为未成年人犯罪或少年犯罪,刑事责任年龄是已满14岁。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是社会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等学科广泛使用的概念,而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问题行为,既包括严重的违法行为,也包括没有达到触犯法律的严重程度,但对自己、他人或社会都会造成伤害的问题行为。本文将采用广义的定义。2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众多研究中,家庭一直被看作是青少年问题行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系统。父母是子女行为的典范,是子女社会化的主要教化者[1]。多年来,对于家庭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的:①家庭关系,主要指家庭成员两两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征。②家庭成员的行为,主要指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监控行为、家庭成员是否有犯罪行为等。③家庭结构,即单亲家庭或双亲家庭、未婚家庭或已婚家庭、核心家庭或多代家庭等。当然,还有有关家庭经济地位、民族等因素与犯罪的关系方面的一些研究。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2]。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及所采取的态度、方式方法和手段。在家庭环境诸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最主要的家庭因素。2.1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不同类型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归纳起来分四种类型。溺爱型,用盲目的爱去满足孩子过分的要求,用过分的爱护和帮助来骄惯孩子,容易养成孩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专横霸道、非法谋取的恶习。忽视型,对孩子放任自流,漠不关心,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接触,容易出现冲动性、攻击性、不顺从、易怒和低自尊。这类青少年容易出现酗酒、逃学、交友不良、性早熟等行为。专制型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要求,常命令或训斥孩子服从自己,容易形成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报复心理;拒绝型父母容易引发孩子的敌意,导致父母与子女感情破裂,使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和应有的管教,产生反社会情绪与行为,一旦遇到不良引诱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2.2极端化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极端化的教养方式、父母双方存在严重分歧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具有严重影响[3,4]。父母过分偏爱、干涉和保护,剥夺了子女应有的自由,使子女产生自卑心理,抑制了他们自我能力的发展,容易导致“激情犯罪”或“胁从犯罪”;父母对青少年缺乏情感温暖理解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教养因素之一。而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却恰恰缺乏情感关爱,对其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甚至拒之门外,这必然将其推上犯罪歧路。2.3父母教养方式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