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不平衡发展(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510275)[关键词]东南亚;不平衡发展;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摘要]7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迅速,一些国家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东南亚国家经济所取得的长足进步被称为“东亚奇迹”。然而,东南亚国家在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贫困化,城乡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均衡,分配不公,妇女问题等等。发展的不平衡性,已成为阻碍东南亚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Ξ王小民[中图分类号F1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099(2000)04-0017-04绪论六、七十年代以来,东南亚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新加坡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马来西亚、泰国也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此外,菲律宾、越南等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也较快,东南亚经济的快速增长被普遍认为是“东亚奇迹”,其发展战略模式被称作是“东亚模式”。然而,东南亚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常常在经济的快速增长掩盖下被人忽视。实际上,这些问题表现得非常明显,如贫困化,城乡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均衡,分配不公,妇女问题等等。这种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平衡性在各国情况不一。经济增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的有效手段,但不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经济增长放在第一位,但这种“增长第一”的战略使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广为蔓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人均GNP的增长,往往忽视其他发展指标,如消除贫困,公平分配,满足基本需要,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改善人的素质等等。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率虽然很高,但经济增长对各地区,各阶层,各民族带来的利益差别很大,并没有做到平衡发展,利益均沾,一些部门、地区、群体存在着差距拉大,被边缘化的危险。人们在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指导思想,追求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等诸多领域的协调发展,并在发展中寻求新平衡。在发展指标上,要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1。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和贫困东南亚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整个国民生活水平,贫困人口在各国人口的比率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远远赶不上经济增长速度。例如在泰国,贫困人口的数字并没有随着泰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大幅下降。菲律宾在1961—1988年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的下降速度赶不上人口出生率,结果,贫困人口的绝对数字反而有所上升2。1990年印尼位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国人口占[收稿日期]2000-06-30[作者简介]王小民,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讲师。Ξ17《东南亚研究》2000年第4期SOUTHEASTASIANSTUDIES国人口的15%。1991年,菲律宾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87年,马来西亚贫困人口的比率为17%。1988年,泰国低于贫困线人口的比率为21%3。各国内各地区贫困情况差别很大。1987年,吉隆坡位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是512%,而在丁加奴州,这个数字达到36%。1988年,曼谷地区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是315%,而在泰国东北部地区,贫困人口的比例高达3416%。1991年菲律宾马尼拉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是1617%,而在南部的毕科(BiCol)地区的贫困人口达到了6113%。越南国家统计局1993年发表的报告表明,家庭收入位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在中部高原的农村达35%,而在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市,这个数字只有412%4。加布雷尔·考科认为“,令人讽刺的是,今天越南那些付出和经受苦难最多并且被允诺能得到最大好处的那些人,事实上却是获利最少的。”5这些数字表明,在东南亚,各地区贫富差距很大,城市贫困人口的比例要远远低于农村,首都贫困人口的比例又要低于其他地区。这是因为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居民大多数都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收入较稳定。东南亚国家的贫困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东南亚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把经济增长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收入分配政策,社会公正放在第二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城市和工商业放在第一位,把农村、农业放在第二位,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低。各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