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性饥饿与“”生物强化世界范围内的绿色革命虽然促进了水稻、小麦、玉米和豆类等作物全面高产,提高了人类食物水平的数量,但这些增产幅度较大的农作物往往面临着营养品质下降的难题,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这些高产作物本身矿物质元素含量降低,致使人们对矿物质元素尤其是微量元素铁、锌等营养成分摄入量大幅度下降,缺铁性贫血(IDA和缺锌引发的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智力低下和内分泌、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与微量元素缺乏有关的病症日趋严重,尤其是在婴幼儿、妇女和老年人群中,此类病症已相当普遍。目前,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存在微量元素缺乏问题,这个数字仍有上升趋势,其中有21.5亿人(占世界人口的40%缺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和儿童缺铁问题尤为突出。目前,中国居民特别是贫困人群的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状况也非常严重。以铁元素为例,缺铁是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全国居民平均贫血患病率为20.1%。其中,婴幼儿和老年人贫血患病率较高,分别为31.1%和29.1%;育龄期妇女贫血患病率达19.9%(朴建华等,2005。1998和2000年全国营养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6.8%和21.7%,其中2000年农村为26.7%,城市为12.3%。缺锌问题也很突出,大约有30% ̄60%儿童缺锌(兰晓霞,200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春明教授指出,中国微量营养元素缺乏(尤其是铁、锌、维生素A等现状不容乐观,某些地方的缺铁性贫血高达20%以上,据此测算,中国由缺铁性贫血(IDA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6%(成人占0.7%,儿童占2.9%。今后10年由于成年人缺铁性贫血造成的生产能力的下降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将达到7020亿元,如果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降低30%,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达到1070亿元,净产值相当于2001年GDP的0.73%;如果儿童的缺铁性贫血状况得不到改善,所造成的损失将达21787亿元,相当于2001年GDP的2.9%。他还强调,食品的多样化并不能有效解决中国人的铁缺乏问题,提高食品中人体可吸收的营养元素含量才是目标,而不是食物中营养元素含量的总和,因此,在食品中进行补充或强化是必需的。虽然缺铁性贫血和边缘性缺锌中国发展生物强化功能食品的机遇与挑战*!何一哲1,2宁军芬1,2郭仲民2赵晖2摘要:人体缺乏铁、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元素被称之为隐性饥饿,发展富含铁、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成分的生物强化功能食品是替代化学强化的安全、有效而经济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微量营养研究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探讨了开展生物强化功能性作物品种培育及其相关功能性食品产业化发展的途径,并着重阐述了中国抢占生物强化功能食品先机已具备的优势和重要意义。*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项目(2006HT10-0058;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05EA85006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育种专项(06YZ00153--的防治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但国内外防治此类疾病仍主要采用无机或有机化合物药品,“”即化学强化仍然是最主要、最普遍的应用手段,其有效性和毒副作用一直是人们担忧的焦点。随着现代医学、营养学对人体补充铁、锌等微量营养元素的“”深入研究和人类回归自然的追求日趋强烈,人类已经认识到只有通过食用富含生物铁、锌等微量元素的食物或生物药品,才是解决缺铁性贫血和边缘性缺锌问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而培育富含铁、锌等微量营养元素的特异质功能性粮食作物新品种,既是经济和易于推广的途径,也是解决人体缺铁少锌问题的最根本的途径(石荣丽等,2006。培育富含微量营养元素的功能性粮食作物新品种作为21世纪一项新的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国际农业研究协作组织(CGIAR、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IAT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已于2004年1月发起、组织了一项全球性的旨在通过育种手段提高现有农作物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国际生物强化(HarvestPlus项目,“”并作为国际挑战计划的一个主要部分。同年5月该项计划亦开始在中国启动,中国生物强化项目(HarvestPlus-China,HP-C成为该项国际计划的组成部分。由于该项计划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特别意义,特别是对解决贫困地区人群微量营养元素缺乏问题将更为经济而有效,中国著名农业生物工程“专家、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