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段(叶)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加联合抗反流装置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肝段(叶)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加联合抗反流装置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6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肝段(叶)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加联合抗反流装置治疗,参考组患者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远期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肝功能衰竭、胆痿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肝段(叶)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加联合抗反流装置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近期及远期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肝段切除;胆肠吻合;抗反流;肝内胆管结石:R364.2+5文献标识码:C:1005-0515(2013)11-023-02肝内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症,近年来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肝内胆管结石治愈率明显提高,然而手术一次性清除结石难度较大,同时肝内胆管狭窄整形难度较大,远期效果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1]。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水平明显提高,肝段(叶)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加联合抗反流装置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近年来临床常用手术方式,效果显著,同时并发症较少,笔者对我院收治的6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6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男36例,女32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1.65±5.28)岁,患者入院后均经B超、T管造影、CT及PCT证实诊断,均符合肝内胆管结石判断标准,排除胆囊结石、单纯胆总管结石、肝内结石合并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上腹痛、巩膜黄染、呕吐等临床症状,其中合并肝内多发脓肿9例、尾状叶结石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合并症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观察组:肝段(叶)切除联合胆肠Roux-en-Y吻合附加抗反流装置方法为病变肝段(叶)切除联合胆肠Roux-en-Y吻合,桥祥远端设置联合抗反流装置,胆管-空肠顺蠕动式吻合,桥祥远端做人工肠套叠,将桥禅远端半口与空肠吻合,在吻合口上方同步缝合6-8cm,术中桥禅放置引流管做临时外引流;参考组患者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胆道镜检查,胆道镜下尽量将结石取尽,同时在胆道内放置引流管暂时外引流。术后6周后患者行胆道镜复查,对于不能取净的结石在一周后进行二次取石,直至结石彻底取净。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随访,观察其手术治疗效果。1・3疗效判定参考黄志强[2]等对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治疗效果的评定方法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其中优:结石全部取净,无发热、上腹痛等临床症状;良:相较术前上述临床症状出现明显好转,偶尔出现上腹隐痛或一过性轻微发热;差:出现频繁高热、黄疸等临床症状,结石变化不大,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土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未出现大出血等现象,手术成功率为10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镜检复查显示,观察组2例患者存在残余结石,,结石一次清除率为5.9%,参考组8例患者存在残存结石,结石一次清除率为76.5%,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2.2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1例胆痿、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9%,参考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3例胆痿、4例切口感染、2例肝功功能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为26.5%,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o2.3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26±2.17)天,参考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9.65±2.55)天,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为期5年随访期内,观察组患者手术恢复优良率为94.1%,参考组患者术后恢复优良率为64.7%,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