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现状,探讨引起病患的相关因素,研究降低患病率的干预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选择以往在我站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婴幼儿500例,年龄范围在3个月至3岁。500例中,3个月〜1岁婴幼儿152例,1岁〜2岁婴幼儿170例,2岁〜3岁婴幼儿178例,对500例婴幼儿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根据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500例婴幼儿中,存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儿童103例,患病率20.6%(103/500),其中3个月〜1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占70.4%;1岁〜2岁组占18.2%,2岁〜3岁年龄段发病率最低,占11.4%;相关因素分析:辅食添加不当占70.8%,需求量大占24.2%,先天储铁不足占2.6%,铁吸收障碍占1.8%,丢失过多占0.6%o结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1岁内发病率偏高,造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因素是辅食添加不当,应针对婴幼儿家长进行贫血健康教育,加强对婴幼儿进行科学正确的喂养方法指导,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关键词: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辅食添加不当【】RT【文献标识码】B【】1671-8801(2013)06-0386-02婴幼儿缺铁及贫血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因食物中贴摄入不足,导致体内铁储存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发贫血,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约20亿人患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90%以上都是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会造成生长发育迟缓、抗感染能力低下等问题,严重危害婴幼儿健康。因此,为了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发育,必须深入分析相关因素,研究出可行的治疗及预防方法。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我站以往接收的500例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婴幼儿,男童268名,女童232名,通过化验血球分析,结合询问母孕晚期贫血状况、出生体重、胎龄、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与种类等,确诊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儿103例,其中男童56例,女童47例。1.2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判定标准:金部对象均采左手无名指血,进行血常规检查,血液化验检查红蛋白(Hb),Hb<110g/L红细胞形态为小细胞低色素,即贫血。贫血程度:Hb90〜110g/L为轻度贫血,Hb90g~60g/L为中度贫血,Hb60g〜30g/L为重度贫血。2结果2.1发病情况:我站接收并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婴幼儿500例,500例中,3个月〜1岁婴幼儿152例,1岁〜2岁婴幼儿170例,2岁〜3岁婴幼儿178例,查出103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其中男童56例,女童47例,中轻度488例(97.6%),中度12例(2.24%),无重度贫血。2.2发病原因:70.87%的患儿是由于辅食添加不当导致贫血,喂养方式与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相关。靠单纯•母乳喂养14例,贫血检出率19.18%,采用配方奶喂养喂养10例,贫血检出率13.70%,配方奶加淀粉类或单纯淀粉类喂养13例,贫血检出率17.80%,3~6个月按时添加富铁辅食9例,贫血检出率12.33%,未能按时添加富铁辅食27例,贫血检出率36.99%。可见,富铁辅食添加晚或未添加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辅食添加晚的婴幼儿大多因为小儿母乳量充足,家长误认为母乳量够,就不必添加其他营养了。3讨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0〜3岁的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轻中度贫血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严重的影响,临床表现主要为小儿食量少、消化能力弱、睡眠质量差、精神状况差等,严重的会出现身高体重不增、发育迟缓等。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缺乏会引起含铁酶与细胞色素酶的活力降低,影响DNA的合成,损害神经元发育与髓鞘的形成,铁缺乏会对婴幼儿智力发育造成影响。0〜3岁是婴幼儿身体与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如果不被重视,可能引起婴幼儿时期持久性轻度脑功能损害。引起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婴幼儿的喂养方式不当。单纯的通过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较高的事实必须引起医生和家长重视。500例婴幼儿中,存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儿童103例,患病率20.6%(103/500),其中3个月〜1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占70.4%;1岁〜2岁组占18.2%,2岁〜3岁年龄段发病率最低,占11.4%,可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主要由于婴幼儿时期特殊的铁代谢特点导致的。婴幼儿3个月后,从母体获取的铁逐渐消耗尽,另外此时期的小儿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