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学报——彼得·卒姆托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詹和平(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摘要]彼得·卒姆托新近设计的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是一座独特的建筑。他在圣柯伦巴教堂的遗址上,创造了一座可以感知、体验、沉思的博物馆,使人在其中获得某种宗教情绪,感受到空间、材质、光线、细节及遗址、艺术品的魅力。此建筑所呈现出来的另一种品质,或许正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复制与拼凑建筑的创作年代所缺失的和要寻求的。[关键词]彼得·卒姆托;柯伦巴艺术博物馆;体验;感受[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08)06-0092-04一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PeterZumthor)因其高品质的建筑设计,近年来引起世界建筑界的广泛关注。他的作品并不多,但都经过了长时间的精心设计,大多数作品位于瑞士东南部的格劳宾登州(Graubünden),或者附近的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代表作品是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奥地利布雷根茨美术馆。卒姆托新近设计的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KolumbaArtMuseum,Cologne)是一件力作。自1997年赢得设计竞赛,2003年开始建造,直到2007年才告落成,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和心血铸就了这座“反思的博物馆”。此项目的最大难题是,要将博物馆建在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毁的圣柯伦巴教堂(St.KolumbaChurch)的遗址上。关于圣柯伦巴教堂,早在公元988年的一份文献中就有记载,以后不断改建和重建,于1500年形成一座哥特式教堂,在1945年被炸毁。战后,为了保护和展示幸存下来的一尊圣母雕像,也为了给附近街区的人们恢复一处进行宗教礼拜的场所,1950年,戈特弗里特·伯姆在圣柯伦巴教堂的废墟上设计并建成了一座圣母小教堂;1957年,伯姆在圣母小教堂的旁边又加盖了一座礼拜堂,形成“废墟上的圣母小教堂”。1973年,经考古发掘,发现教堂下有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其中有罗马、中世纪的遗存(图1)。1989年,基督教艺术会(theSocietyforChristianArt)与科隆大主教辖区拟在圣柯伦巴教堂的遗址上兴建一座新的博物馆,以取代以前的建筑。为此组织了一次设计竞赛,卒姆托脱颖而出。他的设计构想是,将所有的历史遗迹都包裹在一个巨大的建筑内的空间中。由此,新建大教堂只有几个街区,与商业步行街也仅有几步之遥。当我们从科隆大教堂来到此处,经人介绍才知道这座位于两条街道转角处的建筑即是博物馆。从建筑外观看,形体呈简单的立方体,只在顶部有高低错落的变化。外层表皮用一种浅米色的长而薄的条砖饰面,以层砌的方式砌筑。外墙下部保留了几段圣柯伦巴教堂的残垣断壁,可以清楚地看到由条砖饰面的新墙直接落在这些残留的垣壁上;中部特别是遗址部分周边的墙壁上,有一圈用条砖砌筑的漏明墙洞,其大小不超过条砖的宽度和高度,形成一片细密的墙缝;上部有几扇玻璃窗,并在顶部建有南塔、东塔和北塔(图8)。整个外观就像一个石头的纪念物,仿佛数百年来就已经耸立在那里,体现出一种实体美术与设计版图1图2图3美学与艺术学研究二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坐落在科隆市中心,距科隆图4收稿日期:2008-08-10作者简介:詹和平(1963-),男,湖北武汉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092JOURNALOFNANJINGARTSINSTITUTEFINEARTS&DESIGN2008/0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激发人们去面对物质与空间,引领人们脱离世俗的世界,进入一个神圣的王国。博物馆南面紧临布吕肯大街,有一个小而窄的入口(南入口)通往圣母小教堂。进入高窄门厅,迎面即是教堂的侧墙,经过侧墙左侧的大门,便来到教堂的前厅。前厅右侧是礼拜堂,沿自西向东的轴线分别布置有前厅、中厅、祭坛和圣坛,其中祭坛和圣坛为八角形空间,室内中央设有圆形祭坛,祭坛后面的墙壁上有一尊雕刻精美的圣母像,两侧墙壁为彩色玻璃窗。前厅往里是圣母小教堂,堂内中央也设有圆形祭坛,由祭台、立柱和祭坛桌组成,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显得圣洁而华贵,四根立柱令人联想起罗马教堂中祭坛上的“华盖”,一束光线从顶部圆形灯槽中泻下,直接照射在祭坛桌上的圣物上。紧临柯伦巴大街(Kolumba)的博物馆西面,有一个小而宽的入口(西入口),可以通往考古遗址和艺术展览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