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宫腔镜诊疗宫腔粘连的临床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宫腔镜诊疗宫腔粘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经宫腔镜通过机械性或能源性手术对40例宫腔粘连进行分离,术后给予抗生素、人工周期、IUD留置治疗。结果40例患者顺利完成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手术,1次分离成功38例(95%),行2次分离2例(5%)。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情况:宫腔形态正常(粘连完全分解)示治愈37例(92.50%),宫腔基本成形(宫腔侧壁有少量粘连)示好转2例(5.00%)0其中轻度宫腔粘连术示宫腔恢复正常形态总有效率达100%优丁中度粘连患者(总有效率为9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37,P<0.01),术后月经止常29例;经量增多9例;经量稍增多2例。结论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宫腔粘连效果佳,费用低,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关键词]宫腔镜;宫腔粘连;宫腔粘连分离术[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8(a)-0042-02宫腔粘连(IUA)是由于手术、刮宫、电灼和药物腐蚀等原因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和感染引起的了宫颈管、了宫内膜和了宫肌层粘连,官腔变形、月经失调和不孕综合征。人约90%的宫腔粘连继发于流产或刮宫后,目前随着无痛技术的开展,人T流产率及次数的不断增加,导致该病的发病率明显的上升。主要表现为闭经或月经量显著减少,可伴有周期性下腹痛和子宫增大官腔积血,H前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和治疗IUA最可靠的方法。为探讨应用宫腔镜诊疗宫腔粘连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中山市中医院2012年1月一2013年2月间妇科治疗的40例宫腔粘连患者的结果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在该院以月经改变、有宫腔操作病史就诊的宫腔粘连患者40例,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46岁,其中32例近期有人工流产史(7例有连续3次人工流产史),早孕人流20例,中孕行钳刮术4例,不全流产清宫术8例;葡萄胎吸宫1例;功血诊断性刮宫2例,分娩后清宫术5例。患者月经异常情况如下:其中经量轻度减少13例(32.5%),明显减少20例(50.0%),闭经7例(17.5%)o1.2宫腔粘连的分度及分类根据宫腔镜粘连累计宫腔范围大小[1],分为轻度(宫腔粘连范围3/4),宫腔粘连按部位和范围分为完全性、部分性和边缘性,依子宫内膜腔组织学变化可分为子宫内膜粘连、瘢痕结缔组织粘连和平滑肌组织粘连。此次观察病例中轻度粘连19例,中度粘连21例,重度粘连0例。1.3方法1.3.1手术情况①手术时间:40例患者常规进行尿HCG测定排除妊娠,超声检查了解子宫位置、屈度,粘连范围等,在月经干净后3〜7d进行。②麻醉方式:静脉全麻。③器械:应用Wolf硬性宫腔镜及电切镜,膨宫液为甘露醇注射液2000mLo膨宫压力为80-100mmHg。所有病人均于该院内窥镜治疗手术室完成,均采用静脉麻醉,术晨禁食。手术时间尽量控制在1h内完成。对膜状疏松粘连、细小肌性粘连则采用宫腔镜剪刀或直钳分离法,依次扩宫至7.5号后换上6.5mm的治疗镜,经宫腔镜操作孔置入微型剪刀或直钳,自宫腔中央锐性或钝性分离粘连,并利用液体水压,使粘连分离。对大面积粘连、结缔组织粘连或宫和封闭者则采用宫腔电切镜粘连切除法,予以扩宫至10.5号,置入9mn)电切镜,首先予针状电极分离中央性粘连带,而后分离子宫下段和子宫底部粘连,最后分离周边的粘连,最终恢复正常的子官腔形态结构。1.3.2术后处理术后放置宫喜环节育器以防再粘连,次日即予以人工周期治疗,促进子宫内膜的重建,降低粘连复发率(戊酸雌二醇2〜8mg/d连用21d,后5d加用安宫黄体酮),疗程3个月,同时予抗生素预防感染,3个月取出宫内节育器。1.3.3随访术后第1〜3个月询问月经改变,3月后复查宫腔镜观察宫腔形成情况以评估手术效果。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2结果2.1手术完成情况40例患者顺利完成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手术,一次分离成功38例(95%),行2次分离2例(5%)。2.2并发症无出现手术并发症。2.3术后随访患者于术后3个月在宫腔镜下取环,并询问月经恢复情况。%宫腔形态正常(粘连完全分解)37例(92.50%),宫腔基木成形(宫腔侧壁冇少量粘连)2例(33.33%)。其屮轻度宫腔粘连术后宫腔恢复正常形态达94.73%,优于中度粘连患者(治愈率为90.47%),差异有统计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