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卄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摘要冃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75例,于月经来潮后5天内给予米非司®10mg/d口服,共3个月,比较用药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生殖激索的变化,不此反应的发生及停药后的妊娠情况等。结果:用约3个月,用药•期间患者均闭经,痛经消失,用药后子宫活动度改善,卵巢囊肿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O.05);用药前与丿J经恢复后血清雌二醇(E2)、孕激素(P)、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索(LH)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9蚀15.00%)出现转氨酶轻微升高,15例(25.00%)出现阴道不规则点滴出血;停药后1〜7个月妊娠6例(10.00%)。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改善明显,对下丘脑・S体■卵巢性腺轴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少,对提高妊娠率有一定帮助。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米非司酮卵巢功能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高达10%〜15%lh2J,近年来有明显增高趋势,病变常见于一侧或双侧卵巢、宫体后方骸韧带等部位,常引起痛经和慢性盆腔疼痛、性交痛、月经异常、不孕、盆腔包块症状,并引发盆腔组织的广泛粘连。米非司酮是一种具有抗孕激素及抗糖皮质激素的合成笛体类激素,在月经周期使用,可有效抑制排卵及干扰内膜的完整性⑶,在临床主要用于终止早期妊ftKettle141首次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使症状改善后,米非司酮在EMS治疗方面的应用开始受到关注。我院对2005年3月至2006年8月就诊的5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用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观察其疗效及其安全性,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1.对象选取2006年3月〜2009年3月,经我院腹腔镜或手术确诊为EMS的患者为研究对彖。按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诊断标准⑴确诊。2.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妇女;严重肝肾等内科疾病;子宫腺肌症;对米非司酮过敏;血皮质醇异常;已行子宫切除和(或)单(双)侧卵巢切除。二、方法1.服药方法于月经来潮后5天内口服米非司酮10mg/d,以后每日不间断连用3个月。2.检查项ri用药前后分别测定身高、体重、血压、心电图;妇科检查包括子宫活动度评分(活动止常0分,轻度受限1分,中度受限2分,不活动3分);B超检查测定子宫内膜厚度、双卵巢有无囊肿及人小(以最人径线表示)。3.检测项冃用药前后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BUN、CR)、血脂(HDL・C、LDL・c)。在用药前月经第3天,停药时及月经恢复第3天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o4.观察项冃于服药前及服药3个月结束后,记录丿J经变化及月经恢复情况;随访妊娠情况;对月经期症状(腹痛、腰痛、排便痛、恶心、头痛等)及非月经期症状(腹痛、腰痛、排便痛、性交痛、盆腔触痛等)进行评分;记录副反应发生情况。5.疼痛判断标准轻度疼痛:能忍受,不需服用止疼药,不影响工作和生活,1分;中度疼痛:能忍受,须服用止痛药缓解,2分;重度疼痛:不能忍受,止痛药效果不好,3分。6统计学方法将全部数据用SPSS12.0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一般情况患者76例,年龄29.31±6.39岁,丿J经周期29.05±2.33d,经期5.49±1.58d,经量中等,均有不同程度痛经。二、月经情况患者用药后经期4.93±1.94d,周期28.48±3.20d,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例患者妊娠,其他患者均在停药后26.16±9.28(2〜58)d内恢复月经,经期4.13±2.42d。经期与服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三、症状及体征情况(1)闭经:治疗当月所有患者均出现闭经,痛经及盆腔痛消失。(2)子宫变化:12例子宫增人的腺肌症患者中,疗程结束后复查B超,子宫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其中8例子宫恢复正常人小。所有患者子宫内膜厚度维持在012〜013cm(见表1)。(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变化:21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囊肿直径410〜1210cm不等。治疗结束后,囊肿消失11例,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缩小9例,无明显变化2例(见表1)。(4)异位结节:人小无明显变化,但触痛减轻。服药•后月经期间症状评分较服药前降低3.81分,非月经期间症状降低2.85分,症状均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