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床旁血浆置换的护理蒲豪杰(辽宁省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大连M6001)【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297-02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是一种以微血管溶血性贫血(MAHA)、尿毒症和血小板减少三联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发病与感染、药物、免疫缺陷、恶性肿瘤、遗传等因素有关。血浆置换(简称PE)为一种常用的血液净化方法。经典的血浆置换是将患者的血液抽出,分离血浆和细胞成份,弃去血浆,而把细胞成分以及所需补充的白蛋白,血浆及平衡液等回输体内,以达到清除致病介质的治疗目的。1.病例介绍患者,男,22岁,入院前7天接种过麻疹疫苗,于2010年4月7日因面黄、乏力、皮疹、紫瘢,酱油色尿且尿量少而入院。查体:T36.6°C,P20次/分,BP126/70mmHgo神志清,精神不振,发育正常,皮肤黄染,可见紫瘢,双下肢水肿,24小时尿量120mL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3.45×109/L,Hb80g/L,PLT21×109/Lz网织红细胞6.8%。血涂片:破碎、畸形红细胞占15%。APTT42.5s,TT26.5So尿常规:蛋白3+,潜血3+,红细胞2+,管型+。生化:BUN27.85mmol/L,CREA586.8μmol/L,UA579μmol/L,间接胆红素69.4μmol/L,LDH1382U/L。血型:AB型,Rh(D)阳性。入院诊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该患者在急性期的治疗,主要采用同型新鲜冰冻血浆置换术。置换治疗:应用德国贝朗多功能血液净化机及血浆分离器。方案:根据患者血常规结果、体重,计算患者的血浆置换量约AB型FFP2000mL置换通道为右股静脉置单针双腔管,血流速80-100ml/min,置换率20ml/min,返浆率20ml/min,根据凝血4项,PLT计数、红细胞镜检,决定无肝素治疗,整个过程无不适。每日一次,每次置换量均为2000ml,共8次。期间配合床旁血液滤过治疗4次,每次输红细胞2个单位,同时使用丙种球蛋白,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纠正酸中毒,稳定内环境,合理应用钙剂,调节免疫及对症处理等治疗。25天后,实验室检查结果:WBC8.7×109/L,PLT166×109/L,Hb86g/L,网织红细胞1.4%,LDH201U/L,BUN7.35mmol/L,CREA77μmol/L,UA308μmol/L,尿蛋白±、潜血(一)。转出重症监护室。2.护理2.1心理护理治疗前我们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耐心、细致的讲解血浆置换治疗的必要性,以及可能遇到的情况及处理措施,以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患者及家属都表示理解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2.2床旁血浆置换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1)过敏反应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岀现过敏反应立即停止本袋血浆输入,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若症状无好转,应立即停止血浆置换治疗。(2)血压下降由于体外循环容量过大或胶体渗透压偏低及血流过快引起。处理: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出现低血压时,降低血流量至30-40ml/min,待血压冋升在恢复正常血流量;取头低足高位增加冋心血量,遵医嘱给予50%葡萄糖静推40-60ml;要时刻保持弃液量与补液量相等,以免出现血容量不足引起低血压;考虑有血容量不足时遵医嘱输入白蛋白。⑶凝血预防:尽量保证动脉端足够的血流量及血液的连续性;适量增加抗凝剂的用量,避免分离器内凝血;调整适宜的分浆泵速度,般分浆泵速度为血泵速度的30%以内;治疗中护士应严密观察机器的运转情况,发现凝血应立即停止血浆置换,及时通知医生,更换管路及分离器。(4)低钙血症血浆中的抗凝剂为枸椽酸钠,可以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致使血钙浓度降低,尤其肝功能衰竭时,枸掾酸代谢迟缓更易发生枸掾酸中毒。有的患者出现口周、舌、手足麻木及针刺感,重者出现手足抽搐,遵医嘱术前补给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脉推注,能够减少低钙血症的发生。2.3常见机器报警的处理(1)血流量不足报警此报警提示血液流出不畅,与血管的选择与穿刺有关。首先检查穿刺部位是否有肿胀,确认针头未脫出血管,适当调整穿刺位置或患者的体位,如果针头脱出血管外,应立即拔出穿刺针并加压包扎,准备重新穿刺。(2)静脉压过高报警报警后应迅速查找原因,为了防止针头脱出,应告知患者治疗中保持平卧位,对躁动的患者应制动,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护士应该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仔细检查管路是否通畅。(3)跨膜压(TMP)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