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2a+毗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摘要】冃的:分析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分别采用干扰素2a+11比柔比星和卡介苗进行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方法:将74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T组)39例和对照组(II组)35例。观察组采用干扰素2a+毗柔比星治疗,对照组给予卡介苗作膀胱灌注,观察其不同疗效。结果:观察组随访35例患者,4例失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6个月。术后半年、1年、2年、3年时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0.3%,17.9%,23.1%,35.9%;对照组35例,随访31例,术后半年、1年、2年、3年时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7.1%,54.2%,65.7%,74.2%。观察组首次复发时间平均为20个月,对照组平均复发时间为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X0.05)。结论:干扰素2a+毗柔比星疗效优于卡介苗,且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可以作为临床一线用药。【关键词】膀胱癌;干扰素2a;毗柔比星;卡介苗【中图分类号IR73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115-02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文献报道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1年复发率为50%-70%,10%-30%进展为浸润性膀胱癌或发生远处转---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移[1],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resectionofbalddertumor,TL'RBt)是治疗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首选方法,但术后高复发和肿瘤进展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故临床上治疗多以手术联合化疗方式,其中,膀胱内灌注是半前预防膀胱癌术示复发最常用的方法。临床上,用于膀胱癌灌注治疗的药物较多,以卡介苗(BCG)最为常用且疗效确切,故选用干扰索2ci+毗柔比星与BCG两种灌注方法进行膀胱灌注治疗,并对其疗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共74例,其中男49例,年龄30〜80岁,中位年龄56岁;女25例,年龄35-77岁,中位年龄62岁。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理报告均为移行细胞癌(I-H级)。其中,单发肿瘤47例,多发肿瘤27例;初发肿瘤63例,复发肿瘤11例,肿瘤直径0.5cm-2.9cm0临床TNM分期T1期50例,T2期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9例,T1期29例,T2期10例。对照组35例,T1期26例,T2期9例。2组性别、年龄、TNM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灌注方法常规消毒后置导尿管入膀胱,排空尿液后注入灌注液,灌注前减少进水量。观察组:干扰素2a1000力7+毗柔比星20嗚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ml中,经尿道插管注入膀胱,保留药液lh(仰、俯、两侧卧位各15min),每周1次,共8次,然后改为每2周1次,共8次,每月1次持续至术后2年。对照组:BCG120mg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方法同上。均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每3个月1次膀胱镜检查。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对照组18例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英中10例症状严重,4例出现血尿,2例膀胱灌注后出现严重血尿,伴有中等量血块,给予抗结核及止血治疗后好转。观察组仅有9例出现了尿频、尿急、无尿痛,症状较轻,未做特殊处理。见表lo3讨论在初发膀胱癌患者中,浅表性膀胱癌(superficialbladdercancer)占70%,首选治疗方法为经尿道肿瘤切除,但术后复发率高达50%~70%,因此所有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均需进行辅助性膀胱灌注治疗[2],自1976年Morales首先报道BCG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以来,经大量临床实践证明,BCG可以降低膀胱癌的术后复发率,推迟肿瘤复发和病情的进展时间,使肿瘤复发率降至20%左右[3,4]。其作用机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①激发了膀胱黏膜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②非特异性地增强了宿主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反应;③激活的巨噬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至于哪种因素起主要作用,还是共同发挥协同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虽然BCG已被公认是膀胱癌术后最有效的免疫治疗手段之一,但仍有不理想之处。可能诱发泌尿系结核,不主张电切术后早期灌注,应该在电切术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