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时间:40分钟分值:42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另一部分是经大气中的小水滴、尘埃等质点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读图,完成下面两题。北京直接辐射的年变化重庆散射辐射的日变化1.以下对北京市直接辐射不产生作用的因素是()A.降水变化B.太阳高度C.大气洁净度D.气温变化答案D结合影响太阳直接辐射的因素知,降水变化和大气洁净度直接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高度影响单位面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而气温变化对太阳直接辐射不产生作用。2.由图可知()A.阴天时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大,所以散射辐射的日变化也大B.晴天时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少,散射辐射较弱C.阴天时云层对太阳散射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散射辐射日变化大于晴天D.散射辐射的变化,只取决于天气的变化答案B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与天气无关。晴天时大气中水汽含量少,大气中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少,散射辐射较弱。云层削弱的是穿透大气层时的太阳辐射,无法对太阳散射辐射起到削弱作用。天气是影响散射辐射的因素之一,而非唯一因素。抬升指数是一种表示大气对流性不稳定的指数,指一个气块从地面出发,上升到500百帕(海拔5500米左右)处所具有的温度被该处实际大气温度所减得到的差值。读某区域某时刻抬升指数等值线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3.图中四地大气最稳定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A根据材料中抬升指数的含义可知,图中等值线数值越大,说明该高度的温度比当地(或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越稳定。4.图中四地近地面风力最大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D根据等值线的疏密程度分析,高空与近地面的等值线疏密特征一致。等值线越密集,温差越大,气压差也越大,风力越大。图中等值线最密集的是丁地,故四地中近地面风力最大的是丁地。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5.1960—1970年期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A.东北地区冻土厚度偏薄B.华北地区植物发芽较晚C.西北地区天山雪线偏高D.南方冻雨频次偏低答案B图示1960—1970年期间,冬季风指数距平值为正值,说明冬季风势力较强,则受其影响,我国华北地区春季气温低于平均值,故植物发芽较晚。同理,受冬季风影响较大的东北地区气温也较低,因而冻土厚度偏厚;南方冻雨频次偏高;天山雪线因气温较低而偏低。6.下列年份,我国江淮地区伏旱期不明显的是()A.1890年B.1920年C.1940年D.1960年答案A正常年份,副高北移推动雨带北移,使7月份江淮地区受副高控制而出现伏旱天气。1890年夏季风指数距平值为负值,说明夏季风势力较弱,雨带长期滞留在南方,受其影响江淮地区夏季降水较多,伏旱期不明显。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7.这段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蓝色的形成是由于()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答案A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蓝紫波散射较多,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8.歌词所描述的天气条件下,当地()A.气温日较差小B.深秋季节易发生霜冻现象C.当日大气保温效应明显D.太阳辐射强度较小,地面吸收能力弱答案B歌词所描述的天气条件下,当地气温日较差大,深秋季节易发生霜冻现象,当日大气保温效应差。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等压面分布图,①③两地为陆地,②地为湖泊,P1、P2代表近地面的等压面。据此回答下面两题。9.此时,小船上的旗帜飘向()A.东南B.西南C.东北D.西北答案B结合近地面等压面的分布可知,此时风由湖泊吹向陆地,根据该地所在半球和地转偏向力知,小船所在地区此时吹东北风,故此时小船上的旗帜飘向西南方向。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为夜晚B.①地盛行下沉气流C.②地为阴雨天气D.③地气温高于②地答案D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湖泊,为白天;③地气温高于②地;②地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