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看翻译标准2004年9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04第32卷第5期JournalofLiaoning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32No.5从文化角度看翻译标准Ξ王楠李辉(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电视台,辽宁沈阳110104)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深入,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研究重点就在于对文化差异性的理解与分析。经验证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并不影响文化翻译的“可译性”。跨文化交际中,译者具有相对的自由,可以根据客观标准和主观意愿选择“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关键词:文化差异;归化;异化;文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2-3291(2004)05-0117-04一、引言翻译,从狭义上讲,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这是语言学上的判断。在此层面上,翻译就是把意义转化为符号,又把符号还原成意义的双向转化,其本质体现为中介转换。这种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图1语言学上的翻译过程所以,翻译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互动,发挥着桥梁、管道的作用,是一种职业化的特殊行为。但是,翻译的意义仅仅是中介或转换吗?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往往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从广义上来说,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必然包含原语所属的社会文化因素与译语所属的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翻译的表象是语言与语言的沟通,而实质则是文化与文化的交融。所以,按文化翻译学的观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翻译则是文化与文化的对话,是跨文化的交流。鉴于此,译者必须熟悉两种文化,即: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或用王佐良的说法,“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二、翻译的“文化转向”与文化差异性研究略观20世纪中叶以来各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自布拉格学派的雅各布逊(Jacobson)在1959年开了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论的先河,率先提出翻译中“对等”的概念以来,翻译便由符号转换的胡同走向信息转换的原野。韩理德(Halliday)功能语言学认为,翻译并非表层结构的转换,而是对整个语篇进?711?Ξ收稿日期:2004-01-08作者简介:王楠(1977—),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李辉(1958—),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电视台副编审。2004年9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04第32卷第5期JournalofLiaoning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32No.5从文化角度看翻译标准Ξ王楠李辉(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电视台,辽宁沈阳110104)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深入,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研究重点就在于对文化差异性的理解与分析。经验证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并不影响文化翻译的“可译性”。跨文化交际中,译者具有相对的自由,可以根据客观标准和主观意愿选择“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关键词:文化差异;归化;异化;文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2-3291(2004)05-0117-04一、引言翻译,从狭义上讲,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这是语言学上的判断。在此层面上,翻译就是把意义转化为符号,又把符号还原成意义的双向转化,其本质体现为中介转换。这种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图1语言学上的翻译过程所以,翻译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互动,发挥着桥梁、管道的作用,是一种职业化的特殊行为。但是,翻译的意义仅仅是中介或转换吗?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往往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从广义上来说,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必然包含原语所属的社会文化因素与译语所属的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翻译的表象是语言与语言的沟通,而实质则是文化与文化的交融。所以,按文化翻译学的观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翻译则是文化与文化的对话,是跨文化的交流。鉴于此,译者必须熟悉两种文化,即: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或用王佐良的说法,“翻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