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豫西地区“画花脸”婚俗起源摘要:豫西“画花脸”这一独特的婚俗起源于何时,是什么原因形成的?本文围绕这一问题,通过考察历史进行了探究,得出了以下结论。Abstract:Whendidweddingcustomof"paintingpaintedface"originatefrominwesternHenan?Andwhy'sthat?Thispaperfocusesonthisissue,inquiriesitbyexaminingthehistory,anddrawsthefollowingconclusions.关键词:豫西;婚俗起源;探讨Keywords:westHenan;originofmarriage;explore中图分类号:K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252-010引言据说上世纪七十代操办婚事时,送亲队伍不仅庞大(特别是山区,全村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参加),而且画的“花脸”也比较认真、讲究。当时画花脸所需颜料,多采用红、白、黑三色,用毛笔画出不同的图案,近似于戏剧里的脸谱,而今天的“画花脸”则已经淡化为仅仅是一种形式,多数仅用黑色或红色一种颜料,直接用手指或纸团,沾上颜料在被画者的脸上,任意抹上一道或数道即可。那么,豫西“画花脸”这一独特的婚俗起源于何时?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对此,笔者试述如下:1豫西地区“画花脸”婚俗,应源于“抢婚”从豫西地区“画花脸”这一婚俗的特点看,“画花脸”婚俗当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抢婚”。对于“抢婚”这一古老婚俗,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古代掠夺婚,也称劫夺婚、抢劫婚的遗存或变异。最早见于记载的“抢婚”,有《周易?屯》爻辞“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的记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支好似匪寇的马队,野蛮的抢来一位不顺从的女子来婚配,被抢女子拼命挣扎呼喊,泪流满面。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这种婚姻形式,当属我国最古老、最野蛮的劫夺婚(抢婚)。魏晋以后,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虽然仍实行“抢婚“制度,但从形式上看已无”抢婚“的实际意义,而是仅仅保留一种形式。清人曹树翘在《滇南杂志》中说:“将嫁女三日前,(女家)执斧入山伐带叶松,于门外结屋,坐女其中。旁列米淅数十缸,集亲族执瓢、勺,列械环卫。婿及亲族新衣黑面,乘马持械,鼓吹至女家,械而斗。婿直入松屋中挟妇乘马,疾驱走。父母持械,勺米淅洗婿,大呼亲友同逐女,不及,怒而归。”此记载说的是,在女儿出嫁的前三天,女方的家人携带斧头等工具,上山砍伐一些带叶的松木,在自家的门外打建成一座临时松木屋,让女儿坐在屋中。另外在松木屋一旁,放置数十口盛有淘洗过米的缸,同时集结一些亲族人等,手拿瓢、勺排好队,环松木屋守卫。当新郎及新郎的亲族穿着新衣,脸画成黑色,手持着械斗的工具,骑着马吹打着乐器,来到新娘家并与守卫新娘的人打斗时,新郎趁机直接进入松木屋中,用胳臂夹起新娘迅速骑马即走,这时新娘的父母手拿着瓢、勺,一边用瓢杓着淘洗过的米洒洗新郎,一边大喊亲友一起追逐被抢走的女儿,追赶一段后,借故追不上,就假装气愤的回来了。类似这种形式上的“抢婚”婚俗,目前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如:景颇族、阿昌族、彝族、白族、布依族、黎族、高山族、苗族等,有的只是叫法不同,如云南景颇族对此称之为“迷确”或“迷鲁”。豫西地区“画花脸”婚俗中的送亲队伍,事实上最初是保护女子被抢走的“追赶者”,其追赶者的身份,当是女方的父母兄弟或亲朋好友、邻里乡亲。男方的“画花脸”正象《滇南杂志》中所说:“婿及亲族新衣黑面”。而这里所说的“新衣黑面”则是魏、晋之后“抢婚”的变异。而最原始的抢婚男方应是“黑面”,“黑面”的目的,主要是不让女方认出来,所以不一定要穿“新衣”。被画“花脸”者按理讲,应是“抢婚”的直接受益者(婿)或者是受益者的亲属(亲族),如婿的父亲、伯父、叔父或哥哥、弟弟,因为只有这种血缘关系,才会参于“婿”抢婚的行列。目前在豫西地区“画花脸”婚俗语中,较少给新郎(婿)画,是出于人们对现代婚姻的严肃性,也是对新郎的尊重,而只给新郎的父亲、母亲或伯父、叔父等画,实属“抢婚”留下的遗风,已无实际意义,只是---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用来增加婚礼中的欢乐气氛而已。2关于“抢婚”的起源关于“抢婚”的起源有多种说法:①“抢婚”起源于男性为中心的的游牧时代(见《东莞婚歌研究》,《民俗》第一卷,第二期);②“抢婚”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