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莒嗪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川苇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1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15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苇嗪注射液160mg(200ml),1次/d静点,15d为1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显效率51.0%、有效率23.5%,总有效率74.5%;治疗组显效率64.3%,有效率26.5%,总有效率90.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川苇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关键词]脑缺血;短暂性发作;川苇嗪[中图分类号1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1673-7210(2007)04(b)-063-02我院内科于2003年4月〜2006年12月应用川苇嗪注射液治疗19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者均为住院病人,经详细询问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并于治疗前及病程24〜48h后头颅CT检查无异常病灶,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TIA诊断标准。凡具有出血史及胃肠道溃疡病史、新近做过手术的患者,有出血可能性者,有重度肝肾功能损害、心功能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者,严重高血压,收缩压超过200mmHg以上及药物过敏者均不入选。将符合上述标准的196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8例,其中男64例,女34例,年龄45〜80岁,平均60岁;对照组98例,男62例,女36例,年龄46〜78岁,平均62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o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抗凝、抗栓、活血化瘀、清除自由基、对症等常规治疗,疗程15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苇嗪注射液200ml(160mg),1次/d静点,疗程15d,同时做治疗前后的血液分析、血流动力学、肾功、肝功、血脂等生化检查。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1〜3d内症状、体征控制,随访2个月未再复发者;有效:3〜15d内症状、体征控制;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发展为脑梗死者。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2结果2.1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63例(64.3%),有效26例(26.5%),无效9例(9.2%),总有效率90.8%;对照组显效50例(51.0%),有效23例(23.5%),无效25例(25.5%),总有效率74.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2)。2.2不良反应口干1例,未予特殊处置,经减慢输液速度后上述症状自行消失。3讨论导致TIA的因素很多,但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病因是微栓塞、脑血管狭窄、痉挛或受压、血流动力学因素及血液成分的改变。TIA的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反映了产生微栓子的病灶活动性较强,或血流动力学障碍持续存在而未得到纠正;TIA的持续时间则可能反映了栓子的大小、血流动力学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情况[1]。反复的TIA使脑梗死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TIA必须紧急治疗,预防其发展为脑梗死。本研究应用的川苇嗪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苛的干燥根茎,为毗嗪类生物碱。川苇嗪辛香行散,温通血脉,上行头颠,下走血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被人誉为血中之气药。治疗组应用川苇嗪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区不适1例,研究证明,川苇嗪能使微循环血流速度和微血管开放数目增加[2],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并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其机理如下:①调节TXA2/PGI2系统:TXA2/PGI2的平衡调节着血小板功能和血栓形成,川苇嗪具有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作用,可通过抑制血小板TXA2产生,同时促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PGI2,维持TXA2/PGI2的平衡;②“钙拮抗剂”效应:川苛嗪能使血小板cAMP含量升高近一倍,活化细胞膜上的“钙泵”,使血小板内Ca2+浓度降低,阻断Ca2+对血小板激活和前列腺素代谢;③抗凝血酶诱导多形核细胞一一血小板聚集;④川時嗪对促凝血因子一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起到促进纤溶,阻止血栓形成的作用[3]。川苇嗪有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电荷、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促进纤溶活性、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和直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4,5]o本研究发现,应用川苇嗪治疗TIA具有以下特点:①疗效肯定:治疗组显效率64.3%,有效率26.5%,总有效率90.8%;对照组显效率51.0%,有效率23.5%,总有效率74.5%;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