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法研究的现状和展望王国平阎力(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一、头脑风暴法的提出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lexF.Oborn于1939年首创的一种创造性技法。当时Osborn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这一方法最初也只用于广告的创意设计,但后来很快在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和社会问题处理、预测和规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出头脑风暴法的目的在于使个体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从自我和他人的求全责备中释放出来,从而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Osborn认为设想的数量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头脑风暴法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1)、排除评论性的判断。———对设想的评论要在以后进行。(2)、鼓励“自由想象”。———设想看起来越荒唐就越有价值。(3)、要求提出一定数量的设想。———设想的数量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设想。(4)、探索研究组合与改进设想。———除了与会者本人提出的设想之外,要求与会人员提出改进他人设想的建议;或者要求与会者指出按照他们的看法怎样做才能将几个设想综合在一起,然后提出一个新设想。Osborn本人并没有提供头脑风暴法的理论基础。Butler和Thomas[2](P325-331)认为头脑风暴法和信号检测论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Osborn认为人们经常把报告自己想法的标准定得太高,所以报告出来的结果也就比较少,头脑风暴法的规则可以鼓励人们降低他们的标准,因而可以报告出更多的设想。Osborn认为头脑风暴法适合于解决那些特殊的问题,而不太适合于那些一般性的问题。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应限定所讨论的题目的范围,使组内每个成员都集中于同一个目标,提出各自的设想。同时头脑风暴法也仅能用于解决一些要求探索设想的问题,不能用来解决那些事先需要做出判断的问题,也不能为仅需要两、三个不同解决办法的问题而采用头脑风暴法。二、已有关于头脑风暴法的研究已有的关于头脑风暴法的研究包含两个方面(Gallupeal.,1992)[3](P350-369):一个方面是评估典型的头脑风暴法的有效性,另一个方面是检验一些产生设想的新方法的有效性。其中在第一个方面的研究中,因为大量的实验研究都证明典型的头脑风暴法的有效性并不像方法的提出者Osborn那么乐观,因而大量的研究的随之转为头脑风暴法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已有关于头脑风暴法的研究:典型的头脑风暴法有效性的研究、头脑风暴法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典型头脑风暴法改进的研究。(一)典型的头脑风暴法有效性的研究头脑风暴法自提出以来一直被作为一种主要的创造技法被广泛地采用。Osborn宣称,通过使用头脑风暴法,“一般地说来,个人在团体中所产生的设想是单独工作时的两倍”(DiehlStroebe,1987)[4](P53)。一般的社会大众也对此深信不疑。已有的一些实验[5](P361-388)(BrilhartJochem,1964;Bouchard1969)证明,采用头脑风暴法的小组的表现比没有采用的好。Sutton和Hargadon(1996)[6](P685-718)通过对IDEO公司进行的研究也认为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很有效的促进创造力发挥的方法。Taylor,Berry和Block(1958)[7](P23-47)首先对头脑风暴法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在他们的开创性研究中,被试被随机分派去单独或在一确定大小的小组中去思考一系列问题。单独思考的被试的数目和在小组中思考的被试的数目相等。在实验完成以后,那些事实上在单独思考的被试被随机分进与互动群体人数相同的名义群体。名义群体的表现被视为互动群体到底是促进还是妨碍设想产生的一个参照物。与Osborn的宣称相反,Taylor等人发现,名义群体的表现优于互动群体的表现。名义群体所产生的设想差不多是互动小组的两倍。这一结果被随后的很多实验不断的加以验证(Mullen,B.,John-son,C.,Salas,E.,1991)[8](P12)。PaulB.Paulus(1995)等的研究[9](P249-265)证明,即使在组织环境里,参与头脑风暴的成员彼此熟悉且事先经过团队训练,在讨论与工作相关的问题时,互动组所产生的设想的数量仍然不如命名组。不过研究也表明,被试相信在互动组里他们所提出的设想更多。在头脑风暴法的四条基本原则里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是延迟评价,Osborn及其支持者认为这样可以减少观点提出者的焦虑程度,从而提高所得观点的数量,但NemethCharlan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