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6)1、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棉花的需求引起棉花价格上涨,这使得国内植棉纺纱或购棉纺纱无利可图,不如买外国价格低廉的棉纱来织布合算,在19世纪70年代初棉纱的进口年均只有5万担,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上升到17万担左右。对此,合理的认识是()A.进口棉纱质量远远优于国产棉纱B.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经济结构改变C.民族工业所需原料主要依靠进口D.甲午战争结果促进棉纺织业发展2、“开平煤矿产的煤,除供应国内各局以外,还投放市场。煤的质量优良,价格便宜,很快打开销路,并逐渐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材料表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A.使中国实现了富强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C.彻底打破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彻底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3、“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B.吸纳民间资本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D.发展资本主义4、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全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B.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C.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D.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5、1865年李鸿章上书总理衙门主张:“铁路与铜线,事同一律,万难允许”。1875年李鸿章正式提出,铁路电报等西方新式物件,要“酌度时势……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导致李鸿章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清政府开始自强求富的改革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C.西方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剧D.资本输出导致自然经济解体6、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创办人,大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基本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A.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B.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C.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D.直接导致了民族工业的长期萧条7、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A.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B.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C.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D.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8、1914年,民族资本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迎来了“黄金时代”。从1917年开始,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特别是四川、江西两地需求量更大,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从1917年到1921年五年间,大生纱厂共获利560多万两。此时期民族纺织业获得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B.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政策的推动C.张謇等民族资本家擅长企业经营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无暇东顾9、中兴矿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民族资本独立经营的大型煤矿。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中兴煤矿发展成为全国第三大煤矿,1936年原煤产量达182万吨,堪称"中兴"极盛时期。这一时期内,中兴矿局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鼓励与政策推动B.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C.政局稳定与市场统一D.爱国热情与实业救国1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927-1937年,中国工业设备的进口值总计达5亿元,虽然在工业化方面没有取得显著的突破,但在一些轻工业如棉纺织品、面粉制品、钟表等领域还是出现了颇大的进展。这种成果的取得得益于()A.日本在东北进行工业建设B.国民政府发展工业的努力C.国共两党消除分歧政局稳定D.英美对国民政府工业的支持11、1933年中国手工业生产占净加值的百分比依据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业别百分比业别百分比木材产品95.1衣服8(3)2金属产品3(2)6橡胶、皮件7(3)6电器用具1(1)4食品、饮料、烟叶90.3交通运转设备9(1)8纸张印刷70.6石器陶器78.5其他9(2)6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