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有效途径之一:一题多解【摘要】中学教学中,教师提倡一题多解,多解归一,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关注解法结果的多,而忽视解法产生的根源,没有弄清已知与未知间的联系点。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通过剖析一道高考题的几种解法,或从知识内容,或从表达形式,或从数学思想等多角度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感悟思维规律,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关键词】发散思维联系一题多解【】G633.6【文献标识码】A【】2095-3089(2013)07-0151-02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发散思维是无固定方向和范围,不拘泥于传统方法和途径,由已知探求未知的思维。它是根据问题情境重新组合原有知识经验,独立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克服定势思维的局限性,使学生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产生更多的创造性的成果,一题---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多解是一个有效途径。例题:(2008全国高考10)若直线■+■二1通过点M(cosa,sina),则()A.a2+b2WlB.a2+b2^1C・・+D.・+・21分析:直线■+■二1通过点M(cosa,sina),即・+■二1。原问题转化为在此等式下,探究a2+b2,■+■与1的大小关系。解法1:因为■+・=1,所以(■+■)2=1所以■+■+■二1所以■+■+■二1所以■+■二1+・+・+■二1+(■-■)221选择答案D。小结:此解法从代数变形的角度入手,根据已知■+■=】与未知■+■的结构特点,将已知进行变形,直奔目标,再将多余的量进行处理即可。解法2:因为■+«=1所以■sin(a+B)二1,其中tanB二・所以1二■sin(a+B)即・+・21小结:由■+■=】中左边表达式及未知■+■的结构特点,联想三角函数学习中asinx+bcosx二■sin(a+B)的变形技巧,产生上述解法。解法3:令・=(■,■),■二cosa,sina因为所以1=|・+・|w・。即■+■21。---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解法4:因为■+・=1所以cos2a+sin2B(■+■)2(■+■)2=1所以■+・21小结:由・cosa+■sina结构特点、向量数量积运算及目标产生联想,通过向量不等式丨■•・丨£丨・丨•丨■丨解决问题。分析:从图形角度直观分析解法5:如图,点M(cosa,sina)是位于单位圆上的点,直线■+B=1通过点M,当直线与圆相切时,|a|,|b|大于1,排除A,当直线与圆相交时,|a|,|b|可以无限趋于0,排B、C,选D。小结:排除法是解决选择题的一种有效办法。本题若直接取特值进行排除,不是很容易迅速的找到特值。如果结合图象,利用估算,则很容易排除错误答案。解法6:如图,点M(cosa,sina)是位于单位圆上的点,直线■+・=1通过点M,即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所以由x2+y2=l■+得(1+・)x2-2Bx+b2-l=0所以△二・-4(1+・)b2-120所以■+・21小结:从解析几何的角度,利用处理曲线与直线交点问题的通法解决问题。解法7:如图,点M(cosa,sina)是位于单位圆上的点,直线■+■=】通过点M,即直线与圆相切或相交。---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因为圆心0到直线■+・二1的距离d二所以■+・21。小结:从解析几何角度入手,根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解决问题。解法8:如图,过0作交直线1于点A。因为|0B||OC|=|BC||0A|,所以|0A|*因为|0A|W|0M|,所以■Wcos2a+sin2a=1所以■+・21小结:从平面几何角度,结合未知中关于平方关系的结构特点构造不等式获得解题方案。以上解法,或从代数运算,或从三角函数,或从解析几何,或从平面几何,或从向量,或从不等式应用等角度切入,从知识内容,表达式形式等产生联想,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解题中往往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产生出丰富多样的问题解决途径。结语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也经常给学生一题多解的解答和示范,学生也很欣赏和佩服老师的能力,但是一到自己手上却用不上,很多时候连转换思维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