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中国古代旅馆名称流变——“店”之流郑向敏(华侨大学旅游系,福建泉州362011)[关键词]古代;旅馆名称;流变;店[摘要]“店”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备宿供膳场所的名称,在中国古代旅馆名称流变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旅馆用“店”命名的,大致有邸店、客店、旅店、饭店四类。[]F590[文献标识码]A[1008-6080(2001)03-0076-03TheEvolutionoftheAncientChineseHotel’sName——theEvolutionofthe“dian”ZHENGXiang-min(TourismDepartment,HuaqiaoUniversity,Quanzhou362011,China)Keywords:ancient;hotel’sname;evolution;hotel中国古代旅馆种类繁多,称谓不一。由于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机构建置,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人们对旅馆的认识与理解不同,中国古代旅馆在字号上出现了繁多的、与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特征有一定渊源关系的名称或称谓。从出现于三代以前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旅馆名称“逆旅”、“马日传”、“驿传”到清嘉庆年间的“商馆”、“客店”、“递铺”、“驿站”,在三千多年的历史朝代更迭中,中国古代旅馆在称谓上出现了“馆”、“驿”、“舍”、“店”四大类几十种的名称或字号,它们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体制的演进或传承或变更,形成了一部旅馆名称流变史。“店”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备宿供膳场所的名称,较之官办的“馆”、“舍”等名称,则出现较晚。根据所掌握的文字资料,中国古代旅馆用“店”命名的,大致有邸店、客店、旅店、饭店四类。一、邸店“邸”专指旅舍、客店,源于战国。《辞源》1686页吏居住,属于较高贵的食宿场所,且多为官办。如汉长安藁街的“蛮夷邸”,归属九卿之一的“大鸿胪”管辖,专门接待外国商贾和官吏。《汉书》卷4《文帝纪》载:“代王乃进至渭桥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玺代王谢曰:‘至邸而议之’”。“邸店”名称首见于南北朝,为民间私人开设的、建于城镇内的一种备宿供膳场所。《辞源》1686页“邸店”条:“古代兼具堆货、商店、客舍性质的市肆。”南朝梁武帝的六弟——临川王萧宏,在建康城内开设兼有宿客和贮货功能的邸店就有数十处。①北朝也有邸店,北齐武平(公元570-575年)之后甚至有人提出要征收邸店之税。“黄门侍郎颜之推,奏请立关市、邸店之税。”②足见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唐代都城长安东市有大商人王布开设的邸店,因“王布知书,藏钱千万”,故“商旅多宾之”;③西市有巨商窦义开设的“窦家店”:“造店20余间,当其要害,日收α[收稿日期2001-03-13[作者简介]郑向敏(1957-),男,汉族,福建人,华侨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①王仁兴:《中国旅馆史话》,中国旅游出版社,1984年。②《隋书》卷24《食货志》。③《太平广记》卷220《王布》。④《太平广记》卷243《窦义》。⑤段成式:《剑侠传》卷1“车中女子”。76---本文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东岳)庙上好热闹,不算120行经商买卖,只客店也有1405间,延接天下香客,到了菩萨圣节之时,也没安人处,许多客店都歇满了”。一幅香客店的繁盛图。明代商业颇为发达,尤以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为甚。因而明代大城市与沿海地区民间客店甚多。其发展超越了元代的发展水平,与唐宋一样繁荣。鄂多立克在杭州惊奇地发现“那里客店很多,每店设10-12间客房”βλ。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泰山客店的描述:“客店至泰安州,不复敢以客店目之。”客店之多,官府对其也采取统一管理,设置“店历”就是其中一项。《万历会典》卷35收税条上记载:“凡客店,每月置店历一扇,在内赴兵马司,在外赴有司,署押讫”在清代,从清初经济残破状况到三朝繁荣局面以及清末衰败状况的变更中,民间客店发展在清时既有兴旺繁荣的状况,也有萧条不堪的情形。忧惠生在其《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有“客店别名在校场,三元房屋甚排场”。足见客店的繁荣。而《老残游记》描述清末一家客店的“上房”为“三间房子,一个里间,两个明间,中间安放一张八仙桌子,桌上铺一张漆布”。如此简陋寒酸,可见一斑。尽管如此,客店作为民间旅馆的一个名称,从北宋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仍保留并延用到现今,足见其生命力的顽强。三、旅店始见于唐代,为民间提供食宿之场所。《辞唐以来各种民间邸店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