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气,,孟与“大丈夫,,之德——孟子“勇,'思想探析第10卷第1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ol.9NO」Mar.2009“浩然之气,与”大丈夫”之德孟子”勇”思想探析王翠英,刘丽(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孟子尚勇,他认为真正的大勇是深明大义,能够通过自反而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是合于气节,道义,敢于担当的道徳之勇•孟子以气养勇,以义配勇,崇尚'啥生取,,其勇与,,J心;,志写,,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体现情感与行动统一的徳性.勇的培养需要立其志,养其气,从而最终形成其理想人格一一''大丈夫[关键词]孟子;勇;气;志;大丈夫[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692(2009)01—0010—04勇敢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中都是一-种被人赞美的品格,都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德性.西方古代思想家将其与智慧,节制,正义一起并称为“四主德J我国传统儒家更是将其列为仁智,勇“三达德''之一,足见”勇”在伦理思想和道德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三达徳”最早由孔子提岀,后孟子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対其中的“勇''德也有相当发挥.孟子认为勇敢的人是无谓的,他将勇敢看作是一种体现情感与行动统一的德性,而不是对自我情感的克制.孟子对”勇”作了大小之分,大勇即道徳之勇,而小勇则是非道徳之勇,他推崇的道德之勇是敢于面刈困难危险,为了道德能够”舍生取义叩勺勇敢与无畏•按孟子的观点,为了成为道德上勇敢的人,一个人需要立其志,养其气,最终才能使自己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勇”的内涵,层次和类型“勇”是人类文化屮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然而,勇并非一开始就是一种徳性,勇是在经过了由孔子,孟子等人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在去除了私利和鲁莽之勇后才成为勇德的.《说文解字》:"劭,气也,从力甬声:段注日T气,云气也,引申为人充体之气之称;力者,筋也;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故古文勇从心•和『勇”在希腊语中为andreia(男子气),是直接从表示''男子”的aneer派生出来的勇”在德语屮为tapfer和mutig,Tapfer的本义是坚定,有力及重要,Mutig除了表示"勇敢的”之外还有”信心”的意思.从上述的字源分析看,中酋方在表达”勇”时有一个共同点,即以“力"和”心”去表示勇.口可见,”勇”就是一种与”心,密切相关力量,它不是蛮力的滥用,而是有着心智的要求,正ANaL子所说”好勇不如好学,其敝也乱小论语子罕•孔子认为,只有符合”仁,义,礼,智”的”勇”才算是真勇,大勇和上勇,他提倡”杀身成仁",其勇”以仁为基础,以义为指导,以礼为规范”,这一思想为孟子继承并有新的发展,孟子是以气养勇,以义配勇,崇尚”舍生収义'',所以说孟子的勇更多的是一种以气为基础,以义为向度的道德之勇.孟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对”勇”进行界定和论述的过程中,也对”勇''作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收稿日期J2008708—20[作者简介]王翠英(1954一),女,陕西榆林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刘丽(1981-),女,安徽霍邱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笫1期王翠英等”浩然Z气"与”大丈夫”之徳11北宫黝之养勇也:不狀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聘,亦不受于万乘Z君;视刺万乘Z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也,H:'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己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日:"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临子删咀下引此书只注篇名这里孟子列举了三种类型和层次的'‘勇":第种是北宫黝之”勇冷这种”勇”是打在身上不躲逃,毫不示弱,不畏权贵,对付万乘之君像对付个贫贱者一样,只要遭到冒犯他就一定会进行反击,这种做法在孟子所处的那个贫富,贵贱,尊卑有着森严等级的时代也不失为一种"勇''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