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基础过关1.储存浓HSO的铁罐外口出现严重的腐蚀现象,这体现了浓硫酸的42(B)A.脱水性和吸水性B.吸水性和酸性C.强氧化性和吸水性D.不挥发性和酸性解析:常温下浓硫酸使铁钝化;浓硫酸有吸水性,盛浓硫酸的罐口处因为浓硫酸吸水变为稀硫酸,稀硫酸与铁反应使铁罐外口出现严重的腐蚀现象。2.关于浓HSO与Cu反应叙述正确的是(C)42A.在反应中,浓HSO只表现出氧化性42B.此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C.在反应中,浓HSO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42D.每1mol铜参加反应就有2molHSO被还原,同时生成2molSO242解析:Cu与浓硫酸的反应中HSO作氧化剂,表现氧化性,同时部分42HSO反应后生成CuSO,表现酸性。4423.在如图的实验装置中,从实验开始到过一段时间后,对看到的现象叙述不正确的是(D)解析:A、B、C都考查了浓硫酸的吸水性;B项中的“白斑”是胆矾失去了结晶水后变白;C项由于饱和溶液的溶剂减少,所以析出晶体;D项考查浓硫酸的脱水性,pH试纸会变黑。页1第4.浓HSO在实现下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42酸性的是(A)①Cu→CuSO②C→CO③FeO→Fe(SO)④FeO→Fe(SO)3343242422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自身还原为SO,表现出强氧化性,同解析:①浓硫酸将Cu氧化为Cu2时生成了盐(CuSO),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②只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4化性;③既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将+2价Fe氧化为+3价Fe,同时又生成了盐[Fe(SO)],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④只体现了浓硫酸的342酸性。5.实验室常用下图装置进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试剂的选用错误的是(A)A.甲试管内溶液变为蓝色B.乙试管中品红溶液红色褪去C.棉花上喷入的溶液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D.棉花上喷入的溶液可能为饱和碳酸钠溶液解析:由于浓硫酸中的水很少,甲试管中不是蓝色溶液,A错误;SO是2酸性氧化物,可用碱性溶液如NaOH溶液或NaCO溶液等吸收,C、D32正确。6.下列关于硫酸性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C)A.浓HSO在与单质碳的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了强氧化性又表现了42酸性B.由于浓HSO具有脱水性,从而常被用作干燥剂42页2第C.稀HSO虽与铜不反应,但浓HSO在加热条件下可与铜反应4422D.在任何情况下浓HSO都不与铁、铝发生反应生成气体42解析:浓硫酸与单质碳作用时,没有盐生成,浓硫酸只表现了强氧化性,A错误;浓HSO用作干燥剂是由于它具有吸水性,B错误;在常温下,42浓HSO使铁、铝钝化,但在加热条件下浓HSO会被铁、铝还原为SO22424气体,D错误。7.如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的98%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1L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A.B.若Zn与该硫酸反应消耗13gZn,一定产生4.48L气体-1的稀硫酸需取该硫酸50mL·LC.配制200mL4.6molD.该硫酸与等体积的水混合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9.2mol·-1L-3的硫酸是浓硫·cm解析:密度为1.84g-1=L,c=mol·酸-1,A错误;13g锌与该硫酸反应一定产生·18.4molL0.2mol气体,-1的稀L·;配制200mL4.6mol错误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4.48L,B硫酸需该浓硫酸=50mL,C正确;由于浓硫酸和水、稀释后硫酸密度都不相同,混合后体积不等于原体积之和,D错误。8.我国利用接触法制硫酸的第一步是在沸腾炉中煅烧黄铁矿:4FeS+2页3第11O2FeO+8SO。现有1g含脉石(SiO)的黄铁矿(FeS)样品,将其222322在氧气流中充分灼烧,反应完全后得0.78g残渣,则此黄铁矿的纯度是(B)A.33%B.66%C.78%D.88%解析:据4FeS+11O2FeO+8SO固体减少22232480320160x1g-0.78g=,解得:x=0.66g。9.向盐酸中加入浓硫酸时产生白雾,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产生该现象原因的是(A)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C.盐酸具有挥发性D.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解析:向盐酸中加入浓硫酸,该过程放热,使HCl气体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逸出。HCl遇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形成白雾。该过程并没有表现浓硫酸的脱水性。故应选A。-1浓HSO充分反应后,10.将一定量的锌与100mL18.5mol·L锌完42全溶解,同时生成气体A33.6L(标准状况)。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到+-1,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1L,测得溶液中c(H)=0.1mol·LA.气体A为SO和H的混合物22页4第B.气体A中SO和H的体积比为4∶122C.反应中共消耗锌95.5gD.反应中共转移电子1.5mol-1×=0.05mo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