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在公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针对西安市二级网化鹿苑渭河公路大桥工程的设计施工的实施,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高填路基段进行强夯处理,并进行轻型触探试验,说明强夯法在公路路基实施中对路基荷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效果。关键词:道路工程;强夯法;触探试验;路基承载力:U41文献标识码:AApplicationofdynamiccompactioninhighwayembankmentconstructionZengHongXiong(Xi'anHighwayResearchInstitute,Xi'an710065)Abstract: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designandconstructionofthesecondarynetworkofDeerXi'anWeiheRiverBridgeproject,combiningresearchresultsathomeandabroad,throughthehighfillsubgradecompactionprocessingsegments,andlightpenetrationtest,describedinhighwaysubgradecompactionmethodimplementationforcetoenhancethesubgradecontainedsignificanteffectKeywords:roadworks;Dynamiccompaction;penetrationtest;subgradebearingcapacity0、前言强夯法又称动力固结法,是将一个重锤(一般为10-40t,国外曾有过锤重200t的报道)从高处(10-40m)自由下落,夯击地基,从而使地基土的强度得到提高、压缩性得到降低的方法。1957年,英格兰的道路研究所就曾运用普罗克特(Proctov)击实原理进行过深层土体的压实处理,但直到1970年前后,强夯法才在法国工程师路易斯梅纳(LouisMeiiard)的开发和倡导下,真正大规模地应用于深层土体的加固处理中。强夯法最初仅用于加固圆锥探头阻力9s低于10MN/mZ的砂和碎石层,随着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强夯法也可用于粘性土地基的加固处理。??西安市二级网化工程鹿苑渭河公路大桥工程,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其K6+013.44~K6+280段由于是高填路堤(最高12m),为了使地基承载力达到设计承载力350KPa,根据设计要求此路段需要进行强夯处理。1、强夯法处理公路路基施工工艺1.1施工准备根据设计要求,选取12吨重锤在施工现场选取一处或者几处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试夯,通过试夯初步确定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在试夯过程中加强各项指标强夯指标的监测,及时调整,编写施工组织设计。1.2夯点布置与强夯本设计的单击夯击能采用1000kN?m,夯点布设采取梅花点布置,如图1所示,夯点最大间距为4.5m,夯击遍数为3遍,第一遍夯击点可取锤直径的1.5-2.5倍,第二遍夯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第三遍为低能量满夯。本次施工采用的夯锤直径为1.8m,夯锤重为12t(即120kN),如图2所示,根据单击夯击能1000kN?m,可求得夯锤距为8.5m(国内通常采用的落距为8~20m)。经过试夯,每点平均夯击5次时,能够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且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隆起的要求。在强夯全部结束后,测量场地夯后高程,并与夯前场地高程进行对比,可得出场地的夯沉量,本场地的平均夯沉量为21cm。图1夯点布置图图2强夯法施工2、强夯后路基承载力试验试验设备:轻型动力触探试验设备主要由圆锥头、触探杆、空心锤三部分组成。试验要点:先用轻便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然后对土层连续进行触探,使穿心锤自由落下,将触探杆竖直打入土层中,记录每打入土层30cm的锤击数N10,试验过程如图3所示,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图3轻型触探试验表1,触探试验结果3、结论与展望根据轻型触探试验结果可知,此路段的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承载力的要求,设计承载力为350KPa,说明用强夯法处理公路路基其本身具有施工工艺、设备简单,易操作和控制,工程造价低等诸多优点,是目前常用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但其本身也有它的局限性和不足点,有待于我们日后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使其更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更好的为服务于工程建设工作。参考文献[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S].GBJ25―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JGJ79―2002,J22O一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李生兰.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J].建筑施工.2009.1005.(22).[4]叶书麟,叶观宝.地基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彭飞.一种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有效方法―强夯法.[J].辽宁交通科技.2006.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