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11期2010年11月2010,32(11:2130-2137ResourcesScienceVol.32,No.11Nov.,2010wwresci:1007-7588(201011-2130-08岩溶山区聚落格局变化及其LUCC响应分析——以贵州省为例罗光杰1,3,李阳兵1,谭秋1,王世杰2(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550001;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3.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阳550018摘要:以代表岩溶山区不同发展水平的贵州省4个地区为例,应用1963年航片和2004年SPOT影像,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指数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了岩溶山区聚落格局变化及其与所在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63年,该区聚落规模较小,受地貌影响较小,主要分布在土地生产力高的地方,聚落分布形状较为规则。经过几十年地区经济的发展及人口增长,聚落在不断扩张,因受制于山区的地理环境,聚落分布形状趋于复杂,且有向交通线集聚分布的趋势。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聚落空间发展方向各有差异,其中优化开发型地区聚落稳定并朝自身扩张---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和合并方向发展;保护开发型地区聚落变化小,部分聚落向保护地区外围迁移;恶劣发展型地区聚落变化数量大、等级低,其发展方向以新生为主,消亡较多;岩溶山区聚落的分布格局变化对周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异质性明显,因此岩溶山区聚落的周边生态建设方向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关键词:聚落;格局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1引言聚落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承载着人类活动的大部分影响力,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一定地域的特色[1],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2]。而狭义的聚落就是指乡村聚落[3]。乡村聚落指各种乡村聚落,既包括乡村中的单家独院,也包括由多户人家聚居在一起的村落(村庄和尚未形成城市建制的乡村集镇,有时还包括建于野外和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站以及城市以外的别墅区或度假村。它是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和水源地等物质要素构成[4]。聚落的分布格局是聚落在地理空间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规模、形态、位置等规律,它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控制能力相适应[5]。国内外许多学者根据一定区域的自然(如地貌、气候、人文因素(如民族、经济发展水平选择研究区域,对聚落分布格局进行了大量研究[6-10]。这些研究中,大尺度上对聚落进行空间分布的量化分析主要是通过分辩率相对较低的TM影像、小比例尺地形图等作为数据源;小尺度上多是通过实地考察、地方统计数据等作为基础资料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针对中东部地区乡村聚落的研究占有绝对优势,主要对象为城郊乡村聚落、---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山区聚落。大部分研究主要反映聚落的面积信息,而对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在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石漠化严重、生态易碎度强[11]。受其特有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聚落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与其它地区具有明显差异。同时,聚落的分布格局和演变对土地覆被变化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也与其它地区明显不同。目前为止,对本地区聚落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的研究甚少,为数不多收稿日期:2009-12-09;修订日期:2010-06-3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6CB40320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05-0819;黔科合J字(20052077号。作者简介:罗光杰,男,贵州仁怀人,硕士生,从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方面研究。E-mail:155049957@qq通讯作者:李阳兵,E-mail:li-yapin@sohu2010年11月罗光杰等:岩溶山区聚落格局变化及其LUCC响应分析wwresci---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的也只是进行定性研究[12]“。随着3S”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分辨率影像的出现和应用,使实施小尺度范围内的聚落定量研究得以实现。贵州省是我国岩溶地貌分布最广的省份之一,而位于贵州省的后寨河、王家寨、茂兰、花江4地区无论从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都是岩溶山区的典型代表,部分研究者对这4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