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考机构-人大考研-财政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俞平康教师档案:俞平康性别男职称讲师职务电子邮件pyu@ruc.edu.cn工作时间1999年8月接待日教育背景1999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获城市规划工程学学士学位2002年8月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汉弗莱公共管理学院,获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学位2008年5月毕业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12年8月毕业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99年7月至2000年7月:苏州市沧浪建设集团,工程师2001年5月至2001年8月:美国URS工程建设集团公司,规划师见习员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区域与产业经济项目,研究员2003年6月至2005年8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波士顿区行(辖区为新英格兰六个州)研究部,经济政策分析员2001年5月至6月,2002年11月至12月,2008年5月至6月:世界银行(美国华盛顿总部)研究部,经济研究顾问2008年5月至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华盛顿总部)研究部,经济研究顾问2006年8月至2012年5月: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经济系,助教/助研2012年8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助理教授(讲师)学术和社会兼职审稿人:EconomicDevelopmentQuarterly,Canadi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International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波士顿华人事业促进会(CareerCounselingforChinese)主任(2004-2006)马萨诸塞州科技协会(MassachusettsTechnologyCollaborative)创新指数顾问委员会顾问(2003-2005)美国经济学会成员;美国房地产与城市经济学会成员讲授课程国际金融(学术型硕士生)InternationalFinance(graduate)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学术型硕士生)Money,BankingandFinancialMarkets(graduate)宏观金融研讨课(博士生)MacroFinanceSeminars(PhDstudents)教学成果和荣誉科研方向宏观金融银行信贷房地产金融经济发展代表性学术成果工作论文[1]“CostlyScreening,SelfSelectionandtheExistenceofaPoolingEquilibriuminCreditMarkets”(“有价筛选,自主选择,和信贷市场中混同均衡的存在性”)[2]“ScreeningCost,CreditRisk,andtheOptimalStructureofMortgageLending—OriginoftheSubprimeMortgageCrisis”(“筛选成本,信用风险,和抵押贷款市场的最优化结构—次贷危机的成因”)[3]“Low-documentationLoanandSecuritization—EmpiricalEvidenceontheRoleofScreeningCostintheOriginoftheSubprimeMortgageCrisis”(“低记录贷款和资产证券化—关于筛选成本在次贷危机成因中的角色的实证研究”)[4]“ScreeningCostandBusinessCycle—TransmissionoftheSubprimeMortgageCrisis”(“筛选成本和经济周期—次贷危机的传播机制”)[5]“OriginoftheMortgageCrisis—anAlternativeModelofEndogenousChoiceofRiskExposurebyFinancialIntermediary”(“次贷危机的形成机制的一个备选模型—金融媒介对于风险的内生选择模型”)匿名评审的英文学术期刊[1]“NewApproachestoRankingEconomicsJournals”(“经济学杂志排名的新方法")withYolandaKodrzycki,B.E.Journals—ContributionstoEconomicAnalysisandPolicy,vol.5,issue1,August2006.(SSCI).其工作论文(FederalReserveBankofBostonWorkingPaperSeries05-12)在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期间被下载64000次。此文到2007年1月为止在B.E.JournalofEconomicAnalysisandPolicy最受关注文章排名中名列第二。到2012年8月为止此文已收到学术引用107次。[2]“GaugingMetropolitan‘High-Tech’and‘I-Tech’Activity”(“测度大都市的`高科技’和`信息科技’经济活动”)withKarenChapple,AnnMarkusen,GregSchrockandDaisakuYamamoto,EconomicDevelopmentQuarterly,vol.18,no.1,February2004.(SSCI).到2006年12月为止,此文在EconomicDevelopmentQuarterly50篇最频繁引用文章排名中名列第二(http://edq.sagepub.com/reports/most-cited)。此文促进了2004年美国劳动统计局召开高科技定义会议。到2012年8月为止此文已收到学术引用96次。[3]“Rejoinder:High-TechRankings,Specialization,andRelationshiptoGrowth”(“反驳:高科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