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形态的异化万萱(西南交通大学,成都610041)摘要:设计家们已开始在承袭本民族或借鉴他国民族传统书籍艺术的同时,延展出具有崭新概念的书籍新形态来。文章对书籍形态异化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打破目前业内一些固化了的设计模式和八股式静止的设计理论观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关键词:书籍;形态;异化中图分类号:J5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3563(2007)07-0161-02BooksShapeIsomerizationWANXuan(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0041,China)Abstract:Thebookdesignersdevelopednewthenewbooksshapewithbrand-newconceptbyfollowingthetraditionbooksartofthenationorreferencingwhichofothercountry.Thebooksshapeisomerizationmethodwasstudiedtobreaksomesolidifieddesignpatterninindustryandthestereotypedtypedesignidea.现代书籍设计已不局限于书物传达信息载体的功能和内容自身主题的限制,而是将书视为一种造型艺术,通过独具匠心的造型艺术,创造一种新的书籍形态,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领悟深邃的思考,生命的脉动、智慧的启示、幻想的诱发,从而享受到阅读的愉悦。“简策”、“卷轴装”、“经摺装(旋风叶)”、“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等,不仅构成了瑰丽多姿的书籍形态创造史,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的遗产非常丰富。但近几十年来,书装业的形势却不容乐观,为旧的观念,体制所囿,长期俳徊、滞留在“封面设计”的业态上,踯躅不前,远远落后于欧、美、日的水准。书装设计要赶上世界的步伐,就要从书籍形态的异化开始。要进行书籍形态的异化必须解决2个观念性前提:首先,书籍形态的塑造,并非书籍装帧家的专利,它是出版者、编辑、设计家、印刷装订者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其次,书籍形态是包含“造型”和“神态”的二重构造。前者是书的物性构造,它以美观、方便、实用的意义构成书籍直观的静止之美;后者是书的理性构造,它以丰富易懂的信息,科学合理的构成,出乎意外的创意,层次清晰的条理,起伏跌宕的旋律,意境互补的图文,创造潜意识的启示和各类要素的充分利用,构成了书籍内容活性化的流动之美。造型和神态的完美结合,孕育出形神兼备的、具有生命力和保存价值的书籍。解决书籍形态异化的2个观念,才能在设计时注重书籍的内在与外在、宏观与微观、文字与图像、设计与工艺流程等一系列问题,提升书籍形态异化的文化含量,扩展书籍形态异化的空间。书籍形态的异化才能从单向性转向多向性,书籍的功能才能发生革命性的转化,读者也将从书中获得超越书本的知识容量值,感受到书籍所散发的智慧之光。1书籍形态的异化形态,顾名思义:形,则为造型;态,即是神态。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书籍的形态,固有观念不难想到书的外观:六面体盛纳知识的容器。造书者们从其功能到美感,构成至今为人们所熟识的书的形态[1]。观念变革是书籍形态异化变革的先导,21世纪的书已经不仅是为了阅读,还要可供品位、欣赏、收藏,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书籍形态的异化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发展起来。书籍形态的异化是指充分体现内涵且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书籍。书籍形态的异化要突破传统狭隘装帧观念,彻底进行创新。不能够延续从前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图书的策划、出版、发行,这既是对传统书籍的继承,也是对书籍意义的创新,更是寻找人们阅读时的新体验,使阅读与体验都能够获得全新感受[2]。书籍形态的异化在中国有着很灿烂的历史。“甲骨装”、收稿日期:2006Ο09Ο11作者简介:万萱(1963-),女,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161包装工程PACKAGINGENGINEERINGVol.28No.12007.01线形。是指书籍形态外轮廓线条的形态变化,如对书籍外形做水平线、垂直线、曲线、弧线、异形线的有序或无序的、渐变或突变的线形变化,可以改变书籍的气质,使书籍的形态更加贴切地反映书籍的主题。空间。将书籍形态的某些部位进行各种空缺变化处理,如形成方形、圆形、方圆、、三角形、任意形等等的空缺变化,使书籍的形态产生丰富的层次和更深沉的寓意。在处理空缺变化时,要注重空缺部位形态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