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价值及病理基础探讨刘汝超韩邦成董志明通讯作者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沧州o61000【摘要】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价值及病理基础.方法随机选择周围型小肺癌患者75例,对比CT检查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临床比较显示,CT检查的总检出率略低于病理检查,但结果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CT检查对周围型小肺癌进行临床诊断,其检岀率较高,更科学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周围型小肺癌;CT检查;临床诊断【】R81【文献标识码】B【】1008—(5315(2015)10—0544—01周围型小肺癌,是肿瘤科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类肺部疾病,多发生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向上至三级支气管的部位[1一2].木文随机抽选75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对他们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选2012年03月~2015年0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5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年龄39岁~7(5岁,平均为(51.3plusmn;4.6)岁;女性31例,男性44例.经病理诊断,75例患者均为周围型小肺癌,>1.在基木病历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全部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異体方法为: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256iCT对患者进行胸部常规扫描,电流一般为200mA,电压一般为120kV,层距为3mm,层厚为3mm.取患者平卧位,待其深吸气后,对其肺部进行CT平扫.详细观察和记录患者肺部病灶的形态、分布位置等.对影像不清晰的患者可进行增强扫描.1.3统计学分析对CT检查的临床诊断结果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并用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患者的CT诊断情况分析临床统计显示,75例患者的CT检查总检出率为97.33%(73/75),以病理检査为标准,CT检查结果同病理检查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7例患者为腺癌,22例患者为鳞癌,5例患者为小细胞癌,9例患者为腺鳞癌.详见表1.2.2.3患者CT检查的影像特征73例CT检查患者按照病灶分型,其影像特征主要表现为:①毛刺征,患者病灶周围呈现僵直、短细、放射状排列的细线影;②分叶征、患者病灶的边缘呈现宽且浅的凹陷,其中深分叶的弦距同距长对比值〉0.4;③空泡征,患者病灶结节中的小灶部位存在透光区;④气管血管集聚征,患者病灶结节周围的血管以及支气管均聚集向病灶;⑤胸膜凹陷征、患者胸壁同病灶之间呈喇叭U样或三角形阴影.木3讨论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以及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应用,导致周围型小肺癌的发病人数迅速增加,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状态[3-4].由于周围型小肺癌在早期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常规方法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检出诊断,常常存在漏诊、误诊问题,导致患者经常错过最佳治疗吋期,造成病情的延误[5-6].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早期检查和诊断.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上逐渐开始采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进行临床检查,能够对患者早期病灶作出较为准确、及吋、全面的诊断,因而受到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支持.临床检查表明、在随机选择的75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中,CT检査后的临床总检出率为97.33%,较之病理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尤其是在腺癌以及鱗癌检出率上,同病理检查相同,各项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3例检出患者的病理基础中,病灶区域主要分布在右上肺(23例)和左上肺(17例).分型最多的为分叶征(63例),11主要以深分叶征为主,它主要是由于肿瘤病灶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不一导致的;其次为毛刺征(52例),主要是由病灶癌细胞的增殖反应、滲出、生长以及毛细淋巴管炎等造成的;其他依次为气管血管集聚征(47例)和胸膜凹陷征(41例),主要是由于患者肿瘤中的纤维瘢痕组织产生收缩,导致脏层胸膜向病灶方向拉缩;空泡征(39例),主要是患者的肺泡及细支气管内未完全增生肿瘤组织,间隔未完全破坏,使得仍有气体所导致的.由此可见,在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诊断中,直观、清晰、全面,能够准确的对患者病灶位置、边缘形态等进行影像反映,为医生诊断提供更加详实、科学、有效的检查数据参考,从而提高和保证临床诊断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而更好的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参考文献[1]覃维松.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21例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