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化瘀汤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益肾化瘀汤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方法:轻、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口服益肾化瘀汤配合妇科外敷药敷下腹部及脐部,对照组口服益肾化瘀汤,3个月为1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益肾化瘀汤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轻、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关键词:益肾化瘀汤;中药外敷;子宫内膜异位症【】R271.11+3【文献标识码】A【】1672-3783(2012)03-0258-01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引发反复出血或者疼痛、不孕不育及结节包块等。EMS在生育期妇女的发病率约为5-10%,其中近50%的患者不孕。近年来发现内异症的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根据中医辨证,我院自拟中药益肾化瘀汤配合中药外敷,疗效显著,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入选标准:(1)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标准[1]诊断为轻、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妇检:子宫活动度轻微或中度受影响;一侧或双侧骶韧带可触及增厚或散在病灶结节,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压痛。(3)B超:卵巢单侧或双侧可有病灶,卵巢增大,或有小的内膜囊肿形成,但囊肿直径不超过2cm。(4)Ca125≥正常。(5)年龄在18-50岁。1.2一般资料:选取桂林市中医医院妇科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门诊病例,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轻、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未婚45例,已婚55例,痛经43例,不孕18例,卵巢囊肿23例;对照组未婚46例,已婚54例,痛经41例,不孕19例,卵巢囊肿26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2研究方法2.1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益肾化瘀汤,方药组成:丹参20三棱10莪术10肉桂5血竭3黄芪30蒲黄10五灵脂10元胡15香附10川断10仙灵脾10,由桂林市中医医院中药房用自动煎药机常规煎药,分装为2袋,每袋200ml,每次口服一袋,每日2次,连服3个月;配合妇科外敷药2袋,方药组成:桂枝60丹参100香附60三棱60莪术60薄荷30姜黄60,加跌打追风酒、米醋置入铁锅内炒热至60-70℃,装入布袋内热敷下腹部及脐部至冷却,于每次月经干净2-3天开始治疗,每日一次,连续治疗15天为1疗程,待下次月经干净后重复进行,连续3个疗程。对照组:口服益肾化瘀汤,每次1袋,每日2次,连服3个月。2.2疗效观察2.2.1观察指标:全部病例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停药3个月、停药12个月均进行症状随访,并进行妇科检查、Ca125及B超检查,统计停药后的复发率。症状观察:对主要症状痛经及腰骶部疼痛等慢性盆腔疼痛程度观察。妇检:子宫活动度改善情况;一侧或双侧骶韧带可触及增厚或散在病灶结节及触痛改善情况;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及压痛改善情况。2.2.2疗效标准:参照《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订。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及结节全部消失,不孕患者受孕。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及结节缩小,不育患者得以受孕。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及结节无增大或缩小,停药3个月临床症状不加重。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或有加重趋势。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疗效对比用秩和检验,P<0.05。3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24例,显效36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痊愈19例,显效27例,有效4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9%。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讨论EMS属祖国医学“痛经”、“?瘕”、“不孕”、“月经不调”等范畴,按中医辨证属血瘀证,瘀血是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机。在中医学典籍中有关的论述《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八瘕者,皆胞胎生产,经水往来,血脉经气不调之所生也,若血余未尽而和阴阳,即令妇人血脉挛急,小腹重急,结牢恶血不除,月水不时,或月前月后,因生积聚,如怀胎状,岁月久,即不复生子也。”所谓的“离经之血”蓄积于胞宫之外,积聚而成为瘀血,瘀血凝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