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社会学家通常将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一起并列于社会科学来进行研究。因其兴起的历史背景,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是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广泛,小到几个人面对面的日常互动,大到全球化的社会趋势及潮流。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最初得名于孔德,经过K·马克思、H·斯宾塞、E·迪尔凯姆、M·韦伯等学者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有独立研究对象、理论、研究方法和范式的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与性、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领域。其方法论思想是多元的,比如以E·迪尔凯姆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认为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其行为和思想都并非纯粹服从于个体理性的,而是受到社会的塑造、限制乃至决定。另有以M·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唯名论。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自然科学认为超自然的、随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实验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规律是错误的。一个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顺着传统用法,近来“自然科学”一词有时被以更贴近它日常的意思方式来使用。在这个意义下,自然科学可被理解为生物科学(涉及生物学程序),并以区辨物理科学(涉及宇宙的物理及化学法则)及化学科学。数字视频的国际标准自1948年提出视频数字化概念后,经过将近40年的探索,于1982年提出了电视演播室数字编码的国际标准(CCIR601号建议);又于1984年提出了第一个实用化的、适应于会议电视和可视电话要求的H.261标准;1993年公布了活动图像的编码压缩标准MPEG-1;1994年发表了MPEG-2标准,该标准向下兼容MPEG-1,向上兼容HDTV的图像质量;1999年公布了MPEG-4标准;今后还计划发表MPEG-7标准。下面将上述国际标准逐一介绍。1、CCIR601号建议为了便于国际间的节目交换,为消除数字设备之间的制式差别,和为625行电视系统与525行电视系统之间兼容,在1982年2月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第15次全会上,通过了601号建议,确定以分量编码为基础,即以亮度分量Y、和两个色差分量R-Y、B-Y为基础进行编码,作为电视演播室数字编码的国际标准。该标准规定:(1).不管是PAL制,还是NTSC制电视,Y、R-Y、B-Y三分量的抽样频率分别为13.5MHz、6.75MHz、6.75MHz。(2).抽样后采用线性量化,每个样点的量化比特数用于演播室为10bit,用于传输为8bit。(3).Y、R-Y、B-Y三分量样点之间比例为4:2:2。在1983年9月召开的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中期会议上,又作了三点补充:(l)明确规定编码信号是经过γ预校正的Y、(R-Y)、B-Y)信号;(2)相应于量化级0和255的码字专用于同步,l到254的量化级用于视频信号;(3)进一步明确了模拟与数字行的对应关系,并规定从数字有效行末尾至基准时间样点的间隔,对525行、60场/秒制式来说为16个样点,对625行、50场/秒制式则为12个样点。不论625行/50场或525行/60场,其数字有效行的亮度样点数都是720,色差信号的样点数均是360,这是为了便于制式转换。若亮度样点数被2除,就得到色差信号的数据。2、H.261标准1984年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的第15研究组成立了一个专家组,专门研究电视电话的编码问题,所用的电话网络为综合业务数据网络ISDN,当时的目标是推荐一个图像编码标准,其传输速率为m×384kb/s(千位/秒),m=l,2,3,4,5。这里384kb/s在ISDN中称为Ho信道。另有基本信道B的速率为64kb/s,6×B=384kb/s。5×Ho=30×B=1920kb/s为窄带ISDN的最高速率。后来因为384kb/s速率作为起始点偏高,广泛性受限制,另外跨度也太大,灵活性受影响,所以改为p×64kb/s,p=l,2,3,..30。最后又把p扩展到32,因为32×6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