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与翻译——《水浒传》中粗俗俚语的翻译之管见内蒙古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Innerlk,taagdiakgricdturelUniversl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5年第3期(第7卷总第25期)No32005(Vo1.7SumNo25)语用学与翻译《水浒传》中粗俗俚语的翻译之管见●卢艳春(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本文以沙博理的译本为主,从语用学的角度讨论《水浒传》中粗俗俚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方法,分析沙博理对粗俗俚语的翻译是否最终达到了利奥?希基(LeoHickey)所倡导的”语用对等”(pragmaticequivalence)原则.关键词:《水浒传》;粗俗俚语;语用功能;翻译;语用对等中图分类号:H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58(2005)O3—0132—04古典文学名着《水浒传》中存在大量粗俗俚语.分析这些粗俗俚语在不同语言交际环境中具有的不同语用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水浒传》这一奇书.美裔汉学家沙博理使用了四种方法来翻译处理《水浒传》中的粗俗俚语,即直译法,意译法,直译意译结合法和省译法.虽然他的翻译还有些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他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利奥?希基所倡导的”语用对等”原则.一,粗俗俚语的语用功能《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为主要题材,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历史画卷.这部奇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它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与以前用文言文写就的其它古典小说不同,《水浒传》是一部白话小说,它使用了当时老百姓的日常口语.因为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所以这部书一经问世就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水浒传》这部书中描写的英雄好汉们大都出身农民,在处处都有压迫,处处都有不平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他们被逼无奈揭竿而起扛起了起义的大旗,在他们的言谈话语中经常能听到一些粗俗俚语,即在英语中称之为four—letter—words的粗话,脏话.世界上无论哪种语言都有粗话和脏话,它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是在社会走向越来越文明的今天,人们也经常使用粗俗俚语来表达自己特定的情感.不仅大人会说,小孩也会讲.没什么文化的人常常把粗俗俚语挂在嘴边,就连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时也会情不自禁地说出一些粗话,脏话来,可见粗俗俚语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小说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读者就常常能遇到粗俗俚语.那么读者该如何理解这些粗俗俚语,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这些粗俗俚语有些什么语用功能呢?了解这些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水浒传》这一古典文学作品.“语用学(Pragmatics),即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I1].换句话说,”语用学研究的是语句本身意义之外的意义,是话语行为的意义,是在语境中才能确定的意义”I21.同样一句粗俗俚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比如说”鬼”这句粗俗俚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它的意思可能就大相径庭.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能用到这句粗俗俚语的情景:(1)你这个短命鬼,我恨死你了;(2)哦,真见鬼!(3)这小家伙真鬼!这三句话当中都用到了”鬼”,但是其意义可能就完全不同.”你这个短命鬼,我恨死你了”表达的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表达了说话者愤怒,鄙视,咒骂的心理状态.而”哦,真见鬼!”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惊讶,强调的语气.”这小家伙真鬼”虽然也用了粗俗俚语”鬼”,但是它并不是在骂人,恰恰相反,它是在表达一种喜爱,亲热的感情.运用语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和应用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从而更好收稿日期:2005—05—3O作者简介:卢艳春(197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卢艳春语用学与翻译——《水浒传》中粗俗俚语的翻译之管见文化?历史地理解和翻译作品.就粗俗俚语而言,理解它在不同语言交际环境中的不同语用功能,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也有助于我们分析译者是否能真正把原文的语用含义准确,到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