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耍]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IF)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6例活动期SLE患者(研究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缓解期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组比较,对研究组的40例SLE患者进行抗心磷脂抗体(ACA)检测。结果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活动期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及健康对照组(P〈0・01),并且与SIJ\M得分呈正相关(r=0.530,P<0.01);缓解期患者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和不伴有血栓形成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SLE患者ACA阳性率为55.0%,ACA阳性和阴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和不伴有血栓形成SIF患者AC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O.ODo结论SIE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能够反应疾病活跃性,联合ACA阳性率检测可判断SLE患者血液高凝与纤溶状态,并且可作为SIF患者并发血栓形成趋势的判断指标。[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临床意义[]R593.24+1[文献标识码]A[]1674-4721(2013)05(c)-0047-0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多系统和组织受累的自体免疫性疾病,以全身结缔组织的蛋白变性和坏死性血管炎为主耍病理改变[1]。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失调,机体凝血系统活跃,严重者可形成脑血管和下肢静脉栓塞[2],并加重系统的损害,血栓形成是SLE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对46例SLE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率的检测,并与20名健康志愿者做比较,探讨血D-二聚体含量与SLE疾病的活动性及并发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6例入选患者均于2009年6月〜2012年10月到本院风湿免疫科就诊,作为研究组,男性6例,女性40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8岁,平均(37.2±1・3)岁,5例患者伴有左下肢或右下肢的静脉血栓,6例患者伴有脑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23.9%,所有入选研究对象都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入院吋均处于疾病活动期。选取年龄和性别组成与研究组相似的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男性3名,女性17名,年龄最小18岁,最大69岁,平均(38・1±1・2)岁。研究组所有患者3周内未米用任何药物治疗,对照组在3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1.2方法清晨早餐前静脉釆血,在lh内将标本用低温离心机离心,离心机转速为3000r/min,将分离后的血浆放在冰箱内-30°C保存;D-二聚体和ACA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具体操作顺序按说明书进行,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进行疾病活动评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D-二聚体含量与SLEDAI评分的关系,比较伴有血•栓形成和不伴有血•栓形成的SLE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结果,统计SLE患者的ACA检测阳性率,比较伴有血栓形成和不伴有血栓形成患者ACA阳性率,比较ACA阳性和阴性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结果。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版本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土标准差(x土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SLEDAI评分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研究组为(1.64±0.24)mg/L,对照组为(0.14±0.08)mg/L,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o36例SLE患者经积极、正规药物治疗后进---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入缓解期,缓解期D-二聚体测定值为(0.28±0.12)mg/L,较活动期含量有明显下降,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期D-二聚体含量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2.2D-二聚体含量与SLAM评分的关系在D-二聚体〉0.5mg/L的阳性病例组SLEDAI得分为(16.75±3.68),明显高于D-二聚体阴性病例的SLAM得分(5.07±2.56),D-二聚体水平与SLAM得分呈正相关(r二0.530,P<0.01)o2.3伴有血栓形成的SLE患者和不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