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流失:新农村建设中的瓶颈解析——以西安农村地区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资金流失:新农村建设中的瓶颈解析——以西安农村地区为例李富有金娟(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61)提要: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是关键.然而在我国,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成为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本文以西安农村地区为例,运用抽样调查方法分析农村地区资金流失的渠道,测算农村地区资金流失的规模,解释资金流失的趋势,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供给的措施.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资金流失;金融渠道中圈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1003—3637(2011)03—0240—04一,引言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的资金本来就缺乏,马太效应又使得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造成农村资金要素紧缺,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资金总需求为l8万亿元左右④.而目前农村经济的现状是邮政储蓄存多贷少,商业银行县域信贷投入严重不足,政策性银行服务面狭窄,造成大---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量农村资金外流,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新农村建设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与农村资金大量流失的矛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矛盾之一.虽然国家从2003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实施农民低保,医保政策,免费义务教育等.但这仅仅是从财政渠道缓和农村资金流失,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村资金流失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农村资金的流失状况,从而进一步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供给,我们选择西安农村地区(即户县,蓝田县,周至县和高陵县)作为样本总体,运用抽样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其中的400户农户进行调查;并结合当地统计局,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分析西安农村地区资金流失渠道,计算流失规模,并揭示流失趋势,特点.通过对西安农村地区资金流失问题的入户调查来反映全国的情况,并提出具体有效的对策.二,西安农村地区资金流失现状及成因分析财政渠道一直被认为是农村资金流失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对西安农村地区的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几年尤其是2003年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来,农村资金从财政渠道的流出已明显下降.本文通过调研,认为农村地区资金流失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邮政储蓄"存多贷少",成为农村资金流失的"抽水机"2007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虽然改变了以前的"只存不贷",却依旧是"存多贷少".据调查,邮政储蓄存款中约有40%直接源自农民,而其中回流至农村的却仅占1/5.农村邮政储蓄业务超常规发展,大量的农村资金被其吸纳,邮政储蓄存款在当地存款所占比重逐年攀升.表l揭示了20ol一2008年户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结构与增长速度.8年间,该县邮政储蓄增长了4.6倍,大大高于同期其他各项存款2.5倍的增长率.表1户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表单位:万元---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2001拄2OO2丝2OO3庄2OO4拒2O06拒2OO6拒2OO7芷2006拄各项存款3o99823775534643375329426l4玎2066533987踟899各项存款21.8o%22.99%l4.玎%15.34%7.24%0.88%l9.5l%增长率邮政储蓄20∞92868l4l773l365801618479678,1079214o邮政储蓄42.98%45.65%30.14%47.45%5.78%一7.53%l7.52%增长率加总四个县的数据②,仅邮政储蓄一条途径,西安农村地区资金流失额2001年为72893万元,2002年为93465万元,2003年为127639万元,2004年为158718万元,2005年为226486万元,2006年为260086万元,2007年为282312万元,2008年为306585万元.事实证明,邮政储蓄"存多贷少"导致当地农村资金被大量抽出,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县域金融机构商业化加速了农村资金外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商业银行市场化经营程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重点已从农村转向城市,由不发达地区转向发达地区.一方面,信贷资金的趋利性与避险性使得基层商业银行追逐优质客户,躲避弱势产业,逐步收缩农村阵地,支农职能逐年弱化;另一方面,基层银行只有吸收存款权,贷款调查权,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