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以汶川大地震为例蹇莉作者简介:蹇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研究人员。四川成都610071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事发突然,不可预见,影响力强,危害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如发生在我国的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以及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里氏8.0级的大地震等。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突发事件不断增多的严峻形势。而充当环境守望者的媒体如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媒体快速传播信息提供了物质基础。不可否认,面对突发事件,我国新闻媒体曾因片面强调新闻的社会导向作用和维护稳定作用,往往对突发事件采取不报道、待事件妥善解决后再报道、或者不实事求是报道等一些不负责的做法,一定程度地损害了公众对突发事件应该享有的知情权。但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因为瞒报疫情,引起社会极大的恐慌,也使政府在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的信息管理上吸取了深刻的教训。从2007年11月1日起,我国第一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法律《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根据该法,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时,应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有关单位和个人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都应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这些规定,体现了依法公开政府信息,确保公众知情权的法律原则。也使新闻媒体及时、迅速地向社会公开传播真实信息有了法律的保障。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当天14时46分,新华网最先发布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当天15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整点新闻头条报道了地震消息。15时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情况不明,受众的认知平衡被打破,出现了强烈的信息饥渴,在信息真空期,流言极易散播,从而引起社会恐慌。施拉姆曾经指出:对于公众危机,首先应该是信息公开。信息不透明,阻塞,将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心理,甚至引发盲动、骚乱、暴乱等社会负面行为。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信息沟通者的角色。(一)在第一时间将真实信息向社会公开关于新闻最著名的定义是陆定一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随着广播、电视直播的常态化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摘要]当今世界面临突发事件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本文主要以汶川打地震为例探讨新闻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当采取的策略:一是新闻媒体面对突发事件应该采取如下报道策略:迅速报道,满足受众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搭建社会援助沟通的平台等;二是新闻媒体自身应加强对突发事件报道的保障机制建设,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应对机制,为快速准确地报道突发事件打下基础。[关键词]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9—0174—05《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9总第205期本刊网址:www1xuebao1net175迅速出击,在第一时间就向受众播报有关地震的新闻。5月12日14时55分55秒,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交通广播电台果断中断正常节目,推出抗震救灾特别报道———《我们在一起》。这是成都上空对地震灾情的第一声播报。16时32分03秒开始,电台四套节目打破常规,并机播出,在重要关头,第一时间迅速发布成都市政府1号公告。电视方面,CDTV-1下午6点开始播出地震灾害的相关报道、政府抗震减灾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向公众发布政府1号令;CDTV-2于16时36分即在特别节目《突发新闻正在直播》中,及时插播“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消息,并从16:40—18:00不断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成都的地震情况;在第一次直播结束后,频道《每日报道》于当晚8时迅速制作了49分钟的特别节目《直击地震》,《深夜快递》于当晚11时30分开始制作时长101分钟的《直击地震》的后续报道;CDTV-5在地震发生的当时,频道的SNG卫星直播组就立即投入工作,拍摄到了灾害发生时的第一手资料,下午3点左右,卫星直播组接到频道指令,赶到四川省地震局,传回了地震局新闻发布会等及时信息。报纸方面,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分别加印号外33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