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病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提高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和19例误诊的临床资料,并对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例误诊,主要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误诊时间为3〜12d,经过1〜3次实验室检查确诊。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需要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并且配合实验室检查确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合理的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关键词]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中图分类号]R51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a)-210-02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病毒引起,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出现嗜异凝集素及EB病毒特异性抗体[1]。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特别是疾病早期,容易与其他疾病症状重叠并混淆,临床上常常易误诊。现将我院儿科2005年2月〜2009年5月收治的63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加以总结,其中19例误诊,误诊率为30.2%。现将误诊原因作一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患者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1个月〜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12do1.2临床表现1.2.1发热,19例,体温波动在37.8〜40.2°C,呈不规则热型,热程3-14do1.2.2浅表淋巴结肿大,18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明显,其次为颌下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局部无明显疼痛及触痛。1.2.3咽峡炎,17例,以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为特征,其中,扁桃体上出现白色渗出物9例,1例局部形成假膜,1例上腭伴有出血点。1.2.4眼睑水肿,3例,不伴有明显肉眼血尿、高血压及头痛。1.2.5鼻塞伴呼吸困难,8例,出现张口呼吸、气促及睡眠打鼾,不伴有流脓涕、打喷嚏等症状。1.2.6黄疸伴肝肿大,1例,伴厌食、纳差,无肝炎病史及接触史。1.2.7皮疹,4例,表现为猩红热样或尊麻疹样皮疹,无猩红热接触史,无过敏性疾病史。1.2.8脾肿大,9例,无血液系统症状。同一病例有上述一种或多种临床症状,症状同时或先后出现。1.3误诊情况19例分别误诊为下列疾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9例,猩红热3例,急性肾炎2例,急性黄疸性肝炎2例,鼻炎1例,急性白血病1例,川崎病1例。1.4确诊经过本组19例患儿均在收治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时,或者治疗初诊疾病过程中,治疗效果差,症状无缓解,或者在检查及治疗过程中陆续出现其他伴随症状后,方警惕该病的可能。经过反复多次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血沉测定,C-反应蛋白测定,肝肾功能检查,以及IM的确诊依据,包括:①血常规中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异型淋巴细胞>10%;②嗜异凝集试验阳性,最终确诊[2]。2结果2.1实验室检查结果本组患者中白细胞升高17例,白细胞正常或降低2例,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异型淋巴细胞>10%19例,肝功能异常9例,CK-MB升高2例,嗜异凝集试验阳性19例。2.2治疗结果本组患者采用阿昔洛韦(无环鸟昔)或病毒瞠治疗及对症治疗,对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升高者辅以护肝及营养心肌治疗。血小板低下则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在本组病例中,误诊时间为3〜12d,分别经过1〜3次实验室检查确诊。3讨论3.1IM的临床特点IM是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侵袭性和免疫反应,从而造成全身多系统损害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可以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包括肝、脾、淋巴结、肾、心、肺、脑、血液系统等,虽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损害为主,但也可同时有多个系统损害,病情轻重不一,发病的首发症状各不相同[3],临床早期容易误诊,在主要特征没有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更容易误诊。3.2误诊原因分析3.2.1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很大一部分患儿都不是以特征性表现同时具备为首发症状。3.2.2医师对该病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警惕,往往以患儿的主诉和首发症状作为分析疾病的思维方向,而不能开拓广泛的思维。在本组病例中,以发热、扁桃体渗出物为主要表现即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9例,曾有报道3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有6例误诊为腭扁桃体炎,占14.8%[4],没有意识到该病有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