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China-JapanFriendshipHospital,2007Jun,Vol.21.No.3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年第21卷第3期周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董明睿,焦劲松(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29中图分类号:R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025(200703-0167-03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neurologicalsyndromes是肿瘤通过远隔效应引起的神经系统合并症,既没有肿瘤转移直接侵犯神经组织,也没有其它如代谢性、感染性、血管性或治疗相关性损伤等病因。目前认为,副肿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和自身免疫异常有关,肿瘤异位表达与正常的神经元抗原相同的抗原或与抗原性相关的分子激发了抗体和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通过分子模拟机制攻击神经系统[1]。副肿瘤综合征常呈亚急性进展病程,部分为急性、慢性进展或复发缓解病程[2,3]。临床上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累及部位广泛,包括大脑皮层、边缘系统、脑干、小脑、颅神经、视网膜、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以及肌肉,其在周围神经系统的表现多样,为临床诊断带来很大困难,本文总结副肿瘤综合征在周围神经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特点及免疫发病机制。副肿瘤综合征在周围神经系统可表现多种临床类型,包括亚急性感觉神经元神经病、感觉运动神经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伴传导阻滞、自主神经病、血管炎性神经病和神经性肌强直等。亚急性感觉神经元神经病曾被认为是周围神经病中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Camdessanche等发现除了后根感觉神经元外,周围神经系统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元细胞胞体通常也受到累及,有时仅有运动或自主神经元的受累[4]。当恶性肿瘤患者患周围神经病,排除了肿瘤侵润、药物毒性作用或恶液质之后,则可考虑诊断为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1副肿瘤性感觉神经元神经病感觉神经元神经病以后根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原发性损害为特征,是一种经典的、常见的周围神经副肿瘤综合征,时常和副肿瘤脑脊髓炎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伴出现[5]。两组较大规模的病例总结发现,在223例和hu抗体相关的副肿瘤脑脊髓炎患者中,50%合并感觉神经元神经病的症状[6,7]。后根神经节和前角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时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亚急性感觉神经元神经病的症状通常出现在肿瘤诊断之前的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之前,少数甚至长达数年,伴发的肿瘤最常见为小细胞肺癌,亦见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等。感觉神经元神经病起病时临床症状通常呈显著的不对称特点,表现为疼痛和进行性加重的感觉减退甚至消失,通常累及面部、躯干、肢体近端,上肢重于下肢,最后扩展至所有肢体。患者的主诉有麻木感、烧灼感、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感。深感觉障碍症状突出是其重要的临床特点,体检显示音叉振动觉和本体感觉损害为著、严重的感觉性共济失调、频繁的假性手足徐动、肌肉牵张反射减弱或消失[8]。由于疼痛和本体感觉严重受损大部分患者不能独立行走。典型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是非长度依赖性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不能引出或波幅显著减低,也可以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复合肌肉动作单位波幅降低、H反射消失,而F波潜伏期和波幅通常正常[4,8]。2感觉运动神经病副肿瘤感觉运动神经病可见于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乳腺癌、睾丸癌、胃肠道等各种恶性肿瘤[9,10]等。恶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如:多发性骨髓瘤、骨硬化性骨髓瘤、waldenstrome巨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慢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和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关系密切。在不明病因的多发性感觉运动神经病患者中,10%的患者血清中可以发现寡克隆免疫球蛋白,这种情况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11]。有特异性抗体如hu抗体或CV2抗体的患者通常周围神经症状的出现到恶性肿瘤被确诊之间的潜伏期较长,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由于有效的免疫反应抑制了肿瘤的生长。没有发现特异性抗体的这类患者倾向于更早发现肿瘤,推测炎性的发病机制可能参与了副肿瘤周围神经病的发病过程。感觉运动神经病病程为亚急性或慢性进展者多见。临床症状包括: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感觉异常、疼痛,四肢无力或力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15%左右的患者出现轻到重度的肌萎缩[4],病程晚期,球部肌肉亦可受累。有些患者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缺损。神经电生理研究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