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府机构改革走出“精简—膨胀”循环怪圈的探讨[摘要]从行政体制缺陷、利益症结和观念问题等方面分析了政府机构改革在“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中徘徊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阐述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关键词]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各种深层矛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机构改革推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分别于1982、1988、1993、1998年进行过四次较大范围的机构改革,但至今收效甚微。“十五”规划中,又提出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继续改革和精简政府机构,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频繁程度世界罕见,平均4~5年就有一次“大动作”。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年来我们依然在行政改革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中徘徊,依然出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降低,巨额国有资产流失(以保守的估计,80年代,国有资产每年流失500亿元,90年代,国有资产每年流失800亿~1000亿元,目前,国有资产仍以每天1.3亿元的速度继续流失)等有悖于行政改革初衷的现象。这充分说明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理性程度和有效程度还不够高,间接反映出我国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阐述已经滞后于实践。因此,转轨时期的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当代机构改革始终跳不出“怪圈”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有必要对行政改革的实践进行理性的反思,并提出相应的策略,这对于推进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和提高我国行政改革政策实践的有效性和前瞻性,使政府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行政环境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进而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形成“怪圈”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形成“怪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源上分析有体制缺陷、利益症结、观念问题这三个原因。1.行政体制缺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僵化的格局。然而,政治体制改革却举步维艰,以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为母体,以包办一切、统管一切为特征的行政体制依然存在,这样便经---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常造成市场失调、决策失误,造成平均主义和懒惰状态,造成管理的混乱、僵化和低效率,进而禁锢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行政体制的缺陷,体现在机构问题上则是:一方面“,人人有饭吃”的原则保证高就业率,但这并不意味着有高生产率做基础,生产需要并未与就业水平同步发展;于是,以世界最快速度增长的国家,其社会成员却无法充分安置到经济领域,只能安排到机关事业单位中;结果,机构人员猛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对象并非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是因行政管理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p{JOURNALOFFUJIANSCHOOLOFADMINISTRATIONANDFUJIANINSTITUT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42001©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包办和统制才得以“扩大”,在同一管理范围内,尤其是在现有水平和质量上,按照行政主体的地位、影响和权能的需要,不断进行简单的切割划分和调剂配置,越切越碎,越分越乱,切出来的“新”部分越来越多,对设立新机构、增加新人员以便加强管理的需要也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一碗粥越来越多人喝”,因人设事,一再增添机构,机构和人员越来越庞杂,而政府的效能却越来越差,什么事都想管,却什么事都管不好。政府部门穷于应付繁杂的事务,无心开拓,只考虑维护和发展自身的职能职权与地位影响,实现自身的持续扩张,而不关心企业的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财政的消耗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争权利、不负责”,以“大政府、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