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创伤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40例,均先接受DR平片扫描,随后为进一步确诊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并展开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法重建以及容积重建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观察骨关节骨折的检出情况。结果140例患者中,临床明确诊断出196处骨折,其中,DR平片检查出142例骨折,其检出率为72.4%;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检查出187处骨折,其检出率为95.4%,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二13.005,P<0.05)o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Z后展开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法重建以及容积重建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骨关节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检查,可以对微小的骨折病变进行有效、直观的观察,还可以提供骨折的立体图像,使影像检查准确率得到显著提高,降低了漏诊率与误诊率,是目前对骨关节创伤进行无创检查的理想方法。[关键词]创伤性骨折;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12(b)-0095-03目前在检查外伤性骨折的方法中,多层螺旋CT得到了临床普遍的使用,其应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螺旋CT不但能够开展容积扫描与数据采集,并一且其容积数据还能够重建任意间隔之间的横轴位图像。此外,螺旋CT还能够以较高的质量进行多平面图像重建与表面遮盖法重建,使螺旋CT在检查创伤性骨折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更加广泛[1-3]。为了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対140例该病患者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检查,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來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40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58例;年龄8~71岁,平均(30・5±4・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2例,坠落伤38例,重物砸伤30例;受伤部位:33例伤于脊柱,34例伤于肋骨,41例伤于四肢,32例伤于盆骨。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疼痛、局部肿胀以及畸形等。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书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同意。1.2方法在患者入院后,均先予以DR平片扫描检查,随后再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所用机型为16层螺旋CT机(徳国西门子公司产),扫描参数:管电压为120kV,电流为170-220mAs,扫描层厚为16minX2.4mm,使用螺距为1.0,矩阵为512X512o先行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以及表面遮盖法重建,再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随后将检査所得数据统一传送至仪器后处理工作站,再行重建,并与DR平片进行比较。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140例患者经临床明确诊断出有196处骨折,其中,DR平片检查出142处骨折,包括34处脊柱骨折,33处肋骨骨折,43处四肢骨折,32处骨盆骨折,54处骨折漏诊,其检出率为72.4%;多层螺旋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检查出187处骨折,包括38处脊柱骨折(图1,图2分别为某患者腰二椎体骨折的3D及二维图像),45处肋骨骨折(图3,图4分别为某患者肋骨骨折的3D及二维图像),55处四肢骨折(图5,图6分别为某患者股骨踝上骨折的3D及二维图像),40处盆骨骨折(图7,图8分别为某患者股骨颈骨折的3D及二维图像),9处骨折漏诊,其检出率为95.4%,两种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传统的DR平片检查,结构重叠,仅可在单角度对病变进行观察,难以将病变完全清楚地显示出,导致细小隐匿骨折线难以发现,无法在术前完全正确地指导外科医生制订手术计划[4]。另外,外伤患者常因为疼痛、存在功能性障碍等因素,造成摄片位置属于非标准位,进而无法准确地显示患处的解剖关系[5]。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传统的DR平片是检查骨折的首选方法,然而对于较为复杂部位发生的骨折与复杂性骨折,或者是隐匿性骨折等,与螺旋CT相比,DR平片的诊断效果还存在很大差异[6]。本研究显示,多层螺旋CT与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创伤性骨折的诊断时具有以下优势。①能够明确诊断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且组织重叠相对较多时可能存在的骨折:例如脊柱、肋骨以及骨盆等部位的骨折,以上部位组织间相互遮盖,以往多使用的D...